论明朝立国前后军制:军中舍人与演武余丁

云政谈历史 2022-10-21 17:30:11

全文共2743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说到明代,大家都会联想到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得很好,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明代的军队实力也很强。

除了那些祸国殃民的太监,明朝也有不少忠臣,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岳飞、抗倭将军戚继光。

他们的成功,除其谋略、胆识、远见外,还与当时的国力强盛息息相关。

那么,明代建国前后的军事体制是如何改变的?

一、明代前后兵役制度之不同

自古以来,不管是农业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虽然社会上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有一件事情却是被所有国家和民族认可的,那就是军队。

只有军队的实力,才能让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

军队的强大,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

一个强大的军队,并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精锐,更重要的是,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财力。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最后一个朝代,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开国至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灭亡,其间共经历了276个朝代。

它存在了两百多年,说明它的军事实力很强,而且它的商品经济也在飞速发展。

经济是军事发展的动力,军事力量是主要力量。

明朝开国前,为保持武力,将服役的青年男女分成两类,一类是军中舍人,另一类是演武。

这两个兵种都是事先被征召入伍的,经过训练后可以直接参战,而这两个兵种的参战方式,就是在明朝初期,按照正规军的传统观念来调整的。

明代建国以后,这种兵役制度得到了相应的调整。

很多以前是舍人担任的职务和职务都被砍掉、合并,很多舍人的职务都被保留了下来,只剩下了散骑和听差。

有一条传统的规矩,就是让他们在战场上服役,这个规矩被称为“童子营”和“随时营”。

到了后来,他们就变成了身份低微的杂役,做着繁琐的杂活。

明代开国前后,以军中舍人、演武余丁为代表的兵役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武官传承

明朝开国之前,军中的舍人和演武余孽,都是开国之后才被挑选出来的,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追随者,也就是濠州叛乱的朱元璋的追随者。

其中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同胞,或是他们的故乡。

明代建国初期,军制上沿用了元朝的军制,所以在军队中实行了士大夫的世袭。

按照这个制度,武将下属的官职,必须在正式接任之后,才可以参与到军队的决策之中。

根据《中国明朝档案汇总》,寿州人杨显,和州何永亨,定远人鲁让,王泰,寿州人,穆谦,这些人的父亲、哥哥,都还活着。

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军官,就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

朱元璋登基为帝,曾召高丽使臣,将洪武十四年云南的反王梁王之事告诉高丽:“时,军马二十二万,余丁二十七万。平定后,死,逃,病,五万。”

由此可见,明王朝虽然掌控了整个国家,但是在云南的叛乱中,却是抽调了大量的残兵败将。

这也就意味着,在那个时候,这些残兵败将都是可以调动起来的。

作为未来的军政机构,军中的舍人和演武的余孽,都会早早的参军,但这也是他们巩固家族地位,发展自己的最佳途径。

军中的舍人训练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这些人都是要继承武职的,所以不会跟着被征召的人一起去。

比如金吾左卫,洪武八年,他就是穆正兴的太原千夫长,却不是穆正兴的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明代初期的舍人是由兵部统一管理的。

另外,继承武官的封号,不是在上一任死后即刻继承的,而是要和其他的承袭者一起,加入军队作战,接受军队的训练。

比如张睿,就是信阳百户,在洪武十六年掌管云南的兵营,死后,张彬继承了他的爵位。

但他的儿子在军队里当了个舍人,一直到了九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他才接任了父亲的百户。

2、兵役的繁重

明朝建国之前,正值元朝灭亡之时,兵役的任务十分繁重,百姓生活艰难。

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在军队里,只有老人、女人和还没有成年的孩子,农业生产已经陷入了停滞。

朱元璋在建国后,通过整顿农事、发展农业、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这种劳役现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三年,诏令:今日,城内多出一户,以供两军,百姓锐减。从今日起,两支军队,一个都不能还。”

《大明会典》亦有记载:“洪武二十七年,京兵之家,有壮丁,有兄弟,有侄儿,有赘婿,有公差,皆可轮换,不轮换,如遇征战,则由主将亲自上阵。军队孱弱,愿意跟随的人,也要听从。”

正式规定,如果有必要,军队中胆小懦弱、年老体弱的人,可以用身强力壮的士兵代替,这也是对参战人员的实力和功劳的肯定。

这样的办法,虽然减少了军队的数量,但是对于农业生产并没有什么影响,反而可以维持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可以说,这是一种既有利于军事,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当然,这也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降低财政开支,加强明朝的统治。

二、军中舍身与练兵之别

所谓的军士,就是从正军中挑选出来的,而武余丁,就是那些早早入伍的士兵。

“演武”是指军事演习,“演武”是为了锻炼自己,让自己能够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因为出身、身份等原因,在军队里受到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

舍人一旦参军,马上就会被编入正军,比如张遇春,他就是舍人小旗。

而且,舍人是军队里的一处聚居地,由军队统一管理,至于是百户卫,那就不得而知了。

军中的士卒都是跟随正规军训练,征战沙场,靠着战功晋升爵位。

继承别人的爵位,就必须按照对方的姓氏来继承,而不是直接的亲属关系,那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功劳来提升自己。

穆永和穆振兴本来就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穆正兴的名字也改了,穆永则也不可能继承穆正兴的爵位,他必须要靠自己的军功来提升自己的身份。

虽然有些人的名字和地位不能继承他们的官职,但他们毕竟是靠着自己的地位,才能在军队里混得风生水起,成为真正的军人,而武余丁却没有军中的那些人那么好。

武余丁在入伍前,因为身份低微,不能参加正规的战斗。

就算他们能上战场,也要在军队里当替身,就算他们上了战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他们能拿到的东西,却远远比不上军队里的那些人。

军中的舍人和演武之人,在贵族之中,都是低贱的存在,但是在军中,他们的身份却要比那些杂役要高得多。

而且,即使是上层的统治者和贵族,对于军队中的舍人也非常看重,而演武余丁却是一个被忽略的角色。

明代开国以来,军中舍人被分成了舍人、散骑舍人、豪梁舍人,以及随从大臣们的随从。

军中的舍人有很多种,不管他们的地位有多高,地位有多高,他们都会以卑微的身份追随他们。

很显然,上流社会的人都会被选中,但是他们永远都不可能从卑微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哪怕他们是皇家近卫军,在统治者的眼里,他们也不过是军队里的一员。

明王朝的发展与消亡,军中的“舍人”和“武余丁”从历史舞台上消失,消失于历史之中。

三、总结

朱元璋建国前,为巩固其军事力量,并确立割据政权,设立“军中舍人”、“练兵”等一系列政策,以求获得更高的地位。

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军事政策的变化,这种体制也就被废除了。我们要学习借鉴前辈的经验,在借鉴前辈的经验中做出选择,而不是完全的复制。

参考资料:《中国明朝档案汇总》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 2022-12-05 00:50

    军中舍人与演武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