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专家曾发现,福建舰上的“致命短板”

张起化奥吖 2025-04-23 16:13:22

文|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2024年5月1日,上海江南造船厂外,波光粼粼的长江口,一艘庞然大物缓缓驶出,甲板上三台电磁弹射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首次海试的画面通过网络传遍全球,军迷们刷屏欢呼,评论区满是国之重器的感慨。

可就在这热血沸腾的时刻,台湾一位军事专家施孝玮站出来泼了盆冷水。

他在节目里直言,福建舰有个“致命短板”,而且没办法进行整改优化。

那么,这个所谓的“致命短板”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会不会让福建舰的战斗力打折扣?

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从“瓦良格”到电磁弹射:福建舰的逆袭路

要弄清这“硬伤”是怎么回事,得先从中国航母的来路说起。

1998年,中国从乌克兰买了一艘没造完的苏联航母“瓦良格”号。

那时候,这家伙就是个空壳子,锈迹斑斑,连发动机都没有,经过十几年苦心钻研,2012年,它摇身一变成了辽宁舰,正式服役。

那一刻,多少人眼眶湿润,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母。

不过,辽宁舰的起点低,用的还是苏联的滑跃起飞设计,甲板前端翘个坡,飞机靠自己冲上去飞。

这种设计简单,但毛病不少,前舱塞满了弹药库和升降机,机库被挤得可怜,能带的飞机少得让人揪心。

到了2017年,中国第一艘自造航母山东舰下水,2019年服役。

山东舰优化了甲板,舰岛小了点,但还是滑跃起飞,没能跳出苏联的框框。

福建舰就不一样了,2018年开建,2022年6月17日下水,场面那叫一个气派。

这艘航母直接甩开滑跃甲板,装上三台电磁弹射器,能发射更重更大的舰载机,战斗力一下就涨了上去。

机库也重新设计,弹药升降机挪到右侧,面积大了不少,估计能装40架固定翼飞机加12架直升机,比前两艘航母强了一大截。

每次看到福建舰的照片,都让人忍不住感慨,这不只是艘船,是中国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证明。

台湾专家的“拆穿”:硬伤的来龙去脉

就在大家为福建舰点赞的时候,施孝玮的批评像一记重拳砸过来。

他表示,福建舰的1号弹射器和前部升降机靠得太近,弹射器启动时,挡焰板一升,挡住高温尾气的同时,也把升降机的通道给堵了。

反过来,升降机要运飞机,弹射器就得停下来等着。

乍一听,确实是挺严重的,因为调度效率一慢,舰载机出动频率就得跟着掉,在战场上无疑是致命的。

其实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官方照片里,1号弹射器的挡焰板和前部升降机确实在同一水平面,挨得特别近,目测只有几米的距离。

弹射器的尾流又热又猛,升降机要是同时运作,飞机可能被吹得东倒西歪,安全隐患不小,网上很快有人贴出模拟图,分析这问题可能让甲板调度慢个几秒到十几秒。

军迷圈炸开了,有人直呼“设计失误”,还有人拿美国航母比,说人家布局多合理,中国还得学。

但这“硬伤”是怎么来的?得从福建舰的设计根子说起。

辽宁舰和山东舰的前舱布局,继承了苏联航母的毛病:弹药升降机占在中轴线上,活活把机库空间挤掉一大块。

苏联当年把航母当“载弹飞船”,重反舰导弹,轻舰载机,机库小点无所谓。

可中国不一样,现代航母拼的是舰载机群的出动效率,机库得够大。

福建舰的设计团队吸取教训,把弹药升降机全挪到右侧,机库面积翻了番,可舰首的空间就变得局促了。

更关键的是,福建舰的弹射器选型变过。

一开始,计划用蒸汽弹射器,轨道短,挡焰板位置靠前,跟升降机没什么冲突。

可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突飞猛进,研发速度快得超乎想象,设计团队临时拍板改用电磁弹射。

电磁弹射器轨道长,挡焰板得往后挪,结果就跟升降机“撞车”了。

时间紧,资源有限,改设计谈何容易,只能先这么凑合着用。

“致命短板”的真相

施孝玮把这问题说得吓人,可实际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影响也没有专家说的那么严重。

因为电磁弹射器效率高,准备时间短,能弹射从无人机到45吨重型舰载机的各种家伙,可靠性还比蒸汽弹射强太多。

相比这些优点,升降机停个几秒就不算什么了,更别说升降机后段在弹射时还能用,运个歼—15啥的没问题。

海试数据也给这争议上了把锁。

2024年5月1日,福建舰第一次海试,8天时间测了动力和电力系统,稳得很。

到了2024年11月18日到12月3日的第五次海试,16天里甲板上多了轮胎痕迹,说明舰载机可能已经开始触舰复飞。

2025年1月7日第六次海试,痕迹更多,飞行活动明显加码。

3月18日第七次海试,重点验证电磁弹射器,节奏快得让人咋舌。

海军没闲着,舰员在训练中摸出了门道:弹射时升降机稍停,弹射完立马补位,衔接得跟流水线似的。

模拟演练中,地勤人员在弹射后几秒内就把飞机从机库运到甲板,效率高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海军官员也放话,这问题不会拖战斗力的后腿,后续设计说不定还会再优化。

放眼世界,其他航母也有类似烦恼,美国尼米兹级和福特级的布局确实牛,1号挡焰板在升降机前面,互不干扰。

可法国的PA—NG核动力航母,7.5万吨级,弹射器也挨着升降机,问题跟福建舰差不多。

看来,中小型弹射航母的空间权衡是个普遍难题,福建舰不算孤例。

更深层的考量:解放军的“大棋局”

就在1号弹射器争议还没平息,台湾的退役将领又挖出个新“硬伤”,福建舰二号弹射器的挡焰板,居然侵入了斜角甲板的降落区,占了大概五分之一的空间。

斜角甲板是舰载机降落的地盘,空间本来就金贵,这挡焰板一卡,降落区在弹射时压根没法用。

万一飞机硬着头皮降,右机翼被磕掉的风险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问题听着比1号弹射器还棘手,毕竟,降落区是航母的命脉,安全第一。

奇怪的是,福建舰满载排水量超8万吨,飞行甲板面积1.9万多平方米,比美国小鹰级还大,小鹰级四条弹射器都没这毛病,福建舰怎么就没躲过去?

台湾专家琢磨,这背后可能藏着解放军的“大棋局”,实际上,他们猜得没错。

福建舰的甲板布局,压根不是为眼下的舰载机设计的,而是盯着未来。

看看歼—15,这家伙脱胎于苏—27,22米长,最大起飞重量33吨,是个不折不扣的重型舰载机。

反观美军的F/A—18E/F,18米长,起飞重量不到30吨,中型机的定位。

歼—15要飞起来,起飞位置得往后挪,挡焰板自然也得后移,结果就挤进了降落区。

这还不算完。

福建舰的“目标舰载机”歼—35,隐身战斗机,尺寸也不小。

解放军显然不满足于此,未来的六代机、舰载预警机,甚至反潜机,都可能往大型化、重型化走。

重型机航程远,作战半径大,能扛更多燃油和武器,航母的战场生存力直接上一个台阶。

美军也嗅到了这趋势,F/A—XX六代机项目明确要更大更重的机体,航程远超现役舰载机。

福建舰的布局,就是为这些“大块头”留足空间。

斜角甲板的安全性暂时妥协,是为了换取未来舰载机群的灵活性和打击力。

解放军这步棋,走得不可谓不远。

争议的启示:瑕疵不掩光芒

不管怎么说,这场“硬伤”风波,都已经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些人觉得台湾专家抓到了真把柄,福建舰战力得打折,有人认为这纯属挑刺,电磁弹射的突破甩小毛病几条街,还有人扒出施孝玮以前的发言,发现他老爱唱衰大陆,觉得这次可能是借题发挥。

大陆这边回应得硬气,既承认问题,又秀了把海试成果,透着一股“问题我有,解决我也能”的底气。

说实话,这争议有点像茶杯里的风暴,听着吓人,实际没那么致命。

1号弹射器和升降机的冲突,二号弹射器侵入降落区,都是技术升级和舰体限制的副产品。

福建舰320米长,8万吨级,想在有限空间里塞下电磁弹射、更大机库,还要顾及未来机型,哪能面面俱到?

但从海试的节奏和海军的应对看,这些瑕疵已经被驯服得服服帖帖。

更让人振奋的是,福建舰只是个起点。

2025年内,它很可能正式服役,中国海军将迈入“三航母时代”,即一艘维护、一艘训练、一艘作战,轮换模式初具雏形。

第四艘航母,传闻中的004型,已经开建,核动力,舰体更大,布局更合理,弹射器和升降机的矛盾估计会一扫而空。

回过头看,福建舰的意义远不止多一艘航母。

它证明了中国能啃下电磁弹射这块硬骨头,从辽宁舰的“修旧利废”,到山东舰的“初试牛刀”,再到福建舰的“自主飞跃”,每一步都在攒经验、磨技术。

福建舰就像一个倔强的少年,带着点小瑕疵,却满怀壮志,乘风破浪,而它的所谓的“硬伤”,不是绊脚石,而是试金石,磨砺着中国航母通向世界一流的路。

每一次海试,都是对质疑的回应,每一道轮胎痕,都是对未来的承诺。

站在2025年的节点,只有一句话:福建舰,干得漂亮。

继续闯下去,我们的航母梦,未来只会更精彩。

参考资料:

0 阅读:150
评论列表
  • 2025-04-24 23:14

    台湾省还有专家?!卧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