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诗词中的“白云”,是中华民族在这世界最唯美、最绮丽的情怀

快乐鉴骚词 2024-11-07 05:40:46

中国人喜欢“白云”,因为它象征了自由自在,也象征了纯洁,跟“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一个概念。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在《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写道: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这首诗,开启了中华民族“白云”崇拜的先河。后世的历朝历代绝大多数的诗人,没有不喜欢“白云”的,没有不歌颂“白云”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歌咏“白云”的诗词,数不胜数。而写得好的“白云”诗词,也是让人眼花缭乱。这其中,最唯美、最绮丽,而又大气豪放的“白云”诗词,莫过于下面要说的六首。

1. 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真山民

南宋遗民诗人真山民的这首《访李延不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白云”诗词的集大成者。在这首诗中,你可以找到前辈“白云”名诗的踪迹,但它又往往往前跨出了一大步,你不得不感叹这首诗已经远超许多前辈名作:

白云满空山,山空人未归。

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

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

“白云满空山,山空人未归”,一读到这句,我立马想起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贾岛的这句,只强调了“云深”,是什么云,并没有交代。而这句,则强调是“白云满空山”,强调的是“白云”,表达了诗人不但向往自由,而且强调了品格的“高洁”。这和诗人是遗民诗人,不与元蒙合作的精神是一致的。

而“空山”和“山空”,则表达了南宋的灭亡,对诗人及这批遗民诗人的打击,让遗民诗人们信仰坍塌,只剩一个空空的躯壳了。

白云满空山,山空人未归

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莫过于最后一句,“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这句同样有很多前辈的痕迹,比如,“拄杖莫敲门”,让人想起贾岛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但贾岛诗句没有了后续,只能让读者想象。而诗人则进一步说,“恐惊白云飞”,这句真的是绮丽,空灵,让“白云”充满了灵气和灵性,像一个唯美的精灵。

而“拄杖莫敲门,恐惊白云飞”,又让人想起诗仙李白的作品,“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仙的诗句,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也就止步如此了。而这句,“恐惊白云飞”,不写“恐惊天上人”,而是“恐惊白云”,把“白云”拟人化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天上人”,也可以想象成精灵,总之是世上最唯美的形象。而“恐惊白云”还不够,后面再加一个“飞”字,就更加浪漫,更加豪放不羁了。

2.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魏野

这首宋代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连诗题都和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一样的。贾岛的那首《寻隐者不遇》,是此类题材中的佼佼者。这首《寻隐者不遇》,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第一句的前半句,“寻真误入蓬莱岛”,虽然是赞扬此地是仙境,跟蓬莱仙岛一模一样,但太过直白,没有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境。

但后半句就挽回了面子,“香风不动松花老”,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贾岛的“松下”固然是赞扬隐者品格高洁。但这里的“香风”和“松花”,不但赞扬了隐者的品格高洁,更是寓意着隐者的品格经久弥香,泽被众生。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采芝”,当然比贾岛的“采药”更进一步,在传统文化中,“灵芝”象征了吉祥如意、长寿、富贵、尊贵等等。

最后半句,“白云遍地无人扫”,简直让人拍案叫绝。“白云”,当然是形容隐者品格高洁;而“遍地”,形容隐者高洁的品质,不是偶尔做做样子,而是自然而然的;而“无人扫”,指的是没有世俗市侩的打扰,让隐者的高洁品格,可以自由生长进步。

一句,“白云遍地无人扫”,让人首先想到的是那自由自在,无处不在的白云。那“白云遍地”仙境,那无人打扰的仙境,让人充满了向往之情。然后,想到“白云”的高洁,自由自在;那无人打扰的自由,那无市侩感染的高洁,自然让人心生向往。

3. 青山不肯前,却枕白云寝,张养浩

如果要选一首传统文化中,最为豪放,最为不羁的“白云”诗词,则非元代诗人张养浩的这首《郊饮醉归》莫属。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万事万物都有灵性,都可以对话:

昨朝醉田间,欲借山为枕。

青山不肯前,却枕白云寝。

青山不肯前,却枕白云寝

“昨朝醉田间,欲借山为枕”,前半句叙事,没啥好说的。后半句,“欲借山为枕”,诗人的豪放、大气,呼之即出。诗仙李白算是豪放的吧,他也只是“举杯邀明月”,而没有敢把明月怎么样。而诗人却是要“借山为枕”,这不就是“借地为席,借天为幕”吗?什么是胆大包天,这不就是嘛!

“青山不肯前,却枕白云寝”,没想到青山却不肯屈服,不肯向前一步,让诗人以为“枕”;诗人白了它一眼,“大人不记小人过”,不与它斤斤计较了。转头却倒在了地上,以弥漫在地上“白云”为“枕”,比“枕青山”更加舒服了。不一会,诗人就呼呼大睡了。

这首诗,充满了醉言醉语,“欲借山为枕”、“青山不肯前”、“却枕白云寝”,都是酒醉的话语。这让人想起了大词人辛弃疾的那句,“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也是醉言醉语。

但无疑,这句,“欲借山为枕。青山不肯前,却枕白云寝”,却比辛弃疾的代表作写得更加大气,更加豪放。

4.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韩友直

这首元代诗人韩友直的《题仲穆看云图》,可以和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终南别业》对比来读。我们先来看这首《题仲穆看云图》:

结屋山中住,寻幽曳杖行。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

独来松树下,坐看白云生

“结屋山中住”,对比王维诗中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来看,王诗显得比较直白,而一句,“结屋山中住”,则更加充满了意象,让人联想不断。

“寻幽曳杖行”,对比王维的“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的“胜事空自知”,带有些许的牢骚,而“寻幽曳杖行”则没有,而是充满了“寻幽”的兴致。

“独来松树下”,充满了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充满了人生品格的高洁。而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则是充满了佛家哲理。

最后一句,“坐看白云生”,对比王维的“坐看云起时”,都充满了哲理。王维的“坐看云起时”,表达了王维对纷乱时局的看淡,对世事的淡然。而这句,“坐看白云生”,则充满了生机,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执著追求,对人生品格的执著追求。

总之,两首诗都是各具特点。我喜欢“坐看云起时”的哲思,更喜欢“坐看白云生”的生机盎然,充满了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5. 道人拈铁笛,吹起满川云,张以宁

有很多诗词,往往是只有一句好,其余诗句就显得平平无奇。比如,唐代诗人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这首元末明初诗人张以宁的《题道士青山白云图》,就是这种类型的诗词:

行到溪源尽,青山无俗氛。

道人拈铁笛,吹起满川云。

道人拈铁笛,吹起满川云

“行到溪源尽,青山无俗氛”,这句跟大诗人王维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简直是无法比。关键是后半句,“青山无俗氛”,太直白了,没有一点诗词的韵味,也没有一点诗词的意象。

但最后一句,“道人拈铁笛,吹起满川云”,却异军突起,改变了整首诗的平庸,直接把这首诗带入了一流水准。

“道人拈铁笛,吹起满川云”,“铁笛”,象征了钢铁意志,又跟“云”结合在一起,象征了隐居。比如,元代杂曲家乔吉的“华阳巾鹤氅蹁跹,铁笛吹云,竹杖撑天”。

一句,“道人拈铁笛,吹起满川云”,首先意象就很唯美,一位风度翩翩的道士,捻起铁笛,笛声高亢,吹得满川白云翩翩起舞,像是受他的笛声控制一样。其次,所谓“吹起满川云”,指的是他那难以抑制的自由,像“满川云”一样的自由自在,像“满川云”一样的风度翩翩。

关于这首诗,我们只需要记住这句,“道人拈铁笛,吹起满川云”,就可以了。它也值得我们记住,然后细细品味。

6. 凭栏寂无语,唯见白云飞,郏侨

这首宋代诗人郏侨的《访淩峰贤上人》,也适合和唐代诗人贾岛的那首著名的《寻隐者不遇》对比来读。因为写的内容都是一样的,都是“寻友不遇”。我们先来看这首《访淩峰贤上人》:

步入淩峰阁,寻师师未归。

凭栏寂无语,唯见白云飞。

凭栏寂无语,唯见白云飞

“步入淩峰阁,寻师师未归”,贾岛诗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虽然两句中都有“师”,但贾岛诗中的“师”,是“童子”眼中的“师”,而这句,“寻师师未归”中的“师”,是诗人眼中的“师”。所以,这首诗中,对被访者更加尊崇。

“凭栏寂无语,唯见白云飞”,“凭栏寂无语”,诗人在阁外依靠着栏杆等候,只见四周寂静无语,一片肃穆。“唯见白云飞”,只有白云,正在四下飘散。

一句,“凭栏寂无语”,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被访者的尊崇。而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表达了贾岛对隐者“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尊重。而这里,“唯见白云飞”,则暗示了诗人对被访者的尊崇,他的品格,就像阁外的白云,既高洁高尚,又广阔无垠。

退一步来说,一句,“凭栏寂无语,唯见白云飞”,在一片肃穆的山间,白云飘飘,也是充满了唯美,空灵,如在仙境!

0 阅读:33

快乐鉴骚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