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历史的绝唱:元丰五年——中国文学的幸运年、幸福年

引 子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是北宋神宗年间,中国历史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年份。可是这一年,因为一个人,一个中国古代

引 子

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是北宋神宗年间,中国历史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年份。可是这一年,因为一个人,一个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天才,创作才能爆发,文思泉涌,写出了数篇名作:有诗词,有书法,有散文歌赋,而且每一篇都成为传诵千古的佳作,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思想、文化、艺术的光辉。

这个人就是苏轼。公元1082年,北宋元丰五年,干支纪年是壬戌年。这年也可以称作苏轼年。这一年,因为苏轼而被后人记住;这一年,也因为苏轼变得不再普通;这一年,也因为苏轼而倍加荣光。

下面就让我们揭开时间的面纱,穿越回北宋神宗元丰五年,看一看这一年苏轼的活动轨迹和创作奇迹。

一 初到黄州:元丰三年

因为“乌台诗案”,大文学家苏轼蹲监狱四个多月,还被严刑逼供,受尽屈辱折磨。经过苏辙王安石张方平范镇章惇等的搭救,最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二月,也就是公元1080年二月苏轼父子到达黄州。刚到黄州,苏轼几乎无法生活。因为无权无职又没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实在是太狼狈了。无奈只能寓居在一座叫定惠院的寺院中。

就这艰苦条件下,苏轼也没有中断诗词写作。苏轼在此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那孤独徘徊的鸿影,不正是苏轼自己的形象写照吗?

不久之后,苏轼搬到黄州城南门外的临皋亭居住。这是官家管理的驿站。这里离大江只数十步,风景甚美,这使他感到惬意,他感叹:“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来到黄州的次年,在朋友马正卿的帮助下,苏轼向当地政府申请了一块荒地,这是一块是位于黄州城东的坡地,大约有几十亩。他带着全家人一起去种地,自号“东坡居士”,以此勉强解决了温饱问题。“苏东坡”这个名号就这样诞生了。

二 元丰五年:诗词歌赋书法奇迹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正月,苏轼又在四邻的帮助下,在东坡旁作堂五间,因建堂时仍在冬季,天降大雪,他又在屋内四壁画满雪景,环顾俯仰皆雪,所以他名之曰“雪堂”。

1 、 定风波

三月初,苏轼带着随从家仆去附近考察田地,顺便作踏青之游。

于是,就有了那首《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的《定风波》。其词云: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此词可以看出,苏轼心境已经变得旷达,超然。苏轼渐渐淡出,豪放派苏东坡开始登上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苏东坡在黄州的创作高峰开始来到。

2、寒食帖

这年四月初,寒食节。苏轼有感于来黄州这三年酸甜苦辣,提笔洋洋洒洒,一泻千里,写下著名的书法作品《寒食帖》。实则是自己来黄州三年的艰辛生活与心路历程。不想此帖成为珍品,被后世喜爱。如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寒食帖》云: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3、一词二赋

大约在五六月份时候,苏轼与友人相游于黄州城外的的赤鼻矶,其实这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想象当年周瑜意气风发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的情景,胸中澎湃难平,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年的七月十六,苏东坡和友人又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他心里已经认定这里就是当年的赤壁古战场。清风明月,美酒好友,泛舟江中,谈笑风生,东坡又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这年的十月十五,东坡和朋友又一次来到这里,又写下一篇词赋,后人称之为《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与前篇纯写江上泛舟不同,后篇记游,以登岸履险为主,也无谈玄说理的内容。文章前面记真景真情,通过毫不雕琢的天然佳句,给人一种壮阔的美感。最后写梦见道士化鹤,纯属幻境幻觉,空灵奇幻,迷离恍惚。东坡之神思,令人叹为观止。

正是因为苏轼这一词二赋,才有了如今两个赤壁景点,这个黄州赤壁后来被称为东坡赤壁,也称文赤壁。

三 苏轼的元丰五年:历史的奇迹

古代文人墨客众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者数不胜数,一生能有一篇名篇传诵就十分了不起了,白居易也是天才,写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还相隔十年呢。只有苏轼的元丰五年成为绝唱,堪称传奇。这年他的书法《寒食帖》,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赤壁赋》、《后赤壁赋》皆成名篇,实属奇迹。

一篇书法,二篇诗词,二篇诗赋,都诞生于元丰五年这一年,出自苏轼一人之手,纵观五千年中国文学历史,除了苏轼,还能有谁?真是舍我其谁啊!

所以元丰五年,可以说是苏轼年,是中国文学的幸运年,也是中国文学的幸福年。唯此,我们才有幸读到苏轼这些魅力无穷的诗词歌赋。

安哥写于2024年5月25日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87
用户17xxx87 1
2024-08-13 07:10
一年当中,有5、6件经典传世名作,历史上确实找不出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