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晋承魏统,故曹奂退位后被封王,刘禅虽为公爵但其礼制不如汉献帝

史海撷英 2024-12-14 16:56:35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经过三十年混战,魏蜀吴三足鼎立。又经历一甲子,天下权归司马氏。虽说都是亡国之君,但司马氏对魏蜀吴君主的处置并不相同,且颇为讲究。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薨逝,曹丕继位为魏王。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汉朝灭亡。

魏国建立后,曹丕遵从“二王三恪”制,封刘协为山阳公,食邑一万户,建都浊鹿(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东北)。

二王三恪是古代的一种宾礼制。通常新王朝开张,会把前面两代或三代王朝的皇族后人封为公侯,以示尊敬,标明本朝的正统地位。例如周武王就将黄帝后裔分封于祝、尧之后分封于蓟、舜之后分封于陈,夏朝后裔分封于杞,商代后裔分封于宋。这些被加封的前朝王族,对周天子行礼时,不需要行君臣礼,而是采取宾客礼。

因此,刘协虽然只是山阳公,但这个公爵很特殊——位在诸宗室亲王之上,对魏帝不称臣,受诏不拜。刘协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天子仪仗祭祀宗庙,仍行汉朝正朔。

一个亡国之君,凭什么能有如此高的礼遇。难道仅仅只是因为曹丕遵从古制?自然不是。

刘协

刘备当时占据益州,孙权占据江东、荆州和交州。外有两大强敌虎视眈眈,曹丕若不能善待刘协,无疑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实事求是地讲,曹丕对刘协还不错。基本上能给的都给了。

青龙二年(234年),刘协薨逝,曹叡追谥其孝献皇帝,以帝王的礼仪安葬于禅陵。

刘协病薨后,山阳公爵位传于嫡孙刘康。刘康在位五十一年,期间,司马炎登基,晋朝建立。由于晋承魏制,刘康仍为山阳公。太康六年(285年),刘康去世,其子刘瑾继承山阳公之位。四年后,刘瑾去世,其子刘秋成为第四代山阳公。八王之乱时,刘秋为胡人所杀,山阳公国除。

有刘协的例子在前,司马氏后来基本也就按照这一标准,给予魏蜀吴君主相应的待遇。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

蜀汉灭亡后,邓艾“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很显然,邓艾喧宾夺主了。怎么处理刘禅,司马昭还在斟酌,邓艾就先表态了。到底谁是领导?所以,司马昭对邓艾的建议不置可否。次年正月,邓艾因钟会诬告,与其子邓忠一同被捕。二月,邓艾、钟会双双被杀。

刘禅

蜀中的祸事让司马昭意识到:必须将刘禅置掌控之下。于是,司马昭将刘禅召至洛阳。三月,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加九锡。同一个月,刘禅率家眷及文臣武将来到洛阳。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食邑一万户,并赏赐绢一万匹,奴婢百余人。这还没完,刘禅的子孙及其他皇室成员、臣子,被封侯者多达五十多人。

与刘协相比,刘禅在物质待遇上并不差。刘协是公爵,刘禅也是。刘协食邑万户,刘禅也是。刘禅差就差在礼制方面。刘协享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跪拜的特殊待遇。刘禅没有。刘协在封地内享有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的特权,这一点刘禅也没有。由此可以看出,司马昭并不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

既然在司马昭眼里,蜀汉只是“伪朝”。那刘禅投降后,为什么还被如此厚待呢?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出于稳定蜀地的考虑。晚年的刘禅尽管昏聩,政治上缺乏建树。但他敢于主动放权,用人不疑。据史料记载,刘禅在位41年,只杀过两个大臣:刘琰和李邈。对臣子如此宽容的君主,打着灯笼都难找。而刘禅前往洛阳时,很多地方仍为蜀军掌控。因此如何处理刘禅,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若是处理不当,必生事端。后来也正是得知司马昭善待刘禅,南中都督霍弋方才率南中六郡投降。第二个原因,给吴主孙休设立一个表率。灭蜀之后,因为种种原因,魏国并不具备立刻攻打东吴的条件。这时候司马昭只能通过善待刘禅,让东吴君臣看到,即便投降也不失公侯之位。瓦解东吴士气。三是刘禅的态度比较“端正”。当初邓艾兵临成都,蜀军其实仍有一战之力。如果刘禅抵抗到底,魏军指不定要死多少人。这些人可都是司马昭的嫡系部队。并且刘禅自打投降伊始,就非常老实。这让司马昭感到很满意。

基于以上几点,司马昭给他公爵待遇,给他的子孙、大臣以侯爵待遇,合情合理。

咸熙二年(265年),曹魏灭亡,西晋建立,刘禅继续为安乐公。泰始七年(271年),刘禅逝世,其子刘恂继位为安乐公。八王之乱时,刘恂及其一族死于乱世。只有刘禅之弟、刘永的孙子刘玄逃往蜀地,投靠了成汉开国皇帝李雄。李雄封刘玄为安乐公,以奉刘禅之祀。永和三年(347年),桓温攻打成都,灭亡成汉。安乐公国除。

安抚刘禅不久,司马昭病死。

司马炎

由于缺乏拿得出手的功绩,司马炎继位晋王仅三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威逼曹奂禅位。曹魏就此灭亡,晋朝建立。

在如何处置曹奂的问题上,司马炎有过犹豫,但他最终选择了善待,册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给予其上书不称臣,受诏不跪拜,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帝王专用的五色车驾),在封地内行魏国正朔等特殊待遇。刘协有的,曹奂都有。司马炎显然是照搬了曹丕给予刘协的待遇。唯一让人费解的是:曹奂为什么封王爵?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晋的法统来自于魏。在刘禅已经封公爵的情况下,司马炎若不能给予曹奂比刘禅高一级的待遇,那就不合适了。其次,曹魏江山是凭本事打下来的,曹氏并不亏欠汉献帝。而司马氏几代人都是曹魏臣子,现在篡夺了人家的基业,总要给予破格待遇,才能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再者,曹奂继位后,相当老实,没有给司马氏篡位制造一丁点麻烦。想想当初的曹髦,司马炎于情于理都应该回报曹奂。

太安元年(302年),曹奂薨逝,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曹奂薨逝后,其子曹过继承陈留王爵位。关于曹过的记载,史书语焉不详。估计是死于永嘉之乱。但曹操的玄孙曹劢逃到了江南。咸和元年(326年),晋成帝司马衍册封曹劢为陈留王。之后,陈留王爵位传承三世。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篡晋。由于时任陈留王曹虔秀积极劝进,刘裕称帝建宋后,陈留国得以保存。刘宋时期,陈留王爵位又传承了三世。升明三年(479年),萧道成灭刘宋,建立萧齐。考虑到曹魏对于萧齐,过于遥远,已经超出三恪,萧道成下旨废除陈留王爵。

作为曹魏政权的延续,陈留国竟然存在214年,曹氏不仅看到司马家被刘裕灭族,还看到刘家被萧家灭族。真可谓奇迹。

晋吴对峙示意图

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是东吴。

太康元年(280年),吴主孙皓带着家眷、宗室成员及大臣来到洛阳。司马炎虽然亲自接见,封孙皓为归命侯。但孙皓没有食邑,只得到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至于其他东吴宗室,待遇更差。封侯就别想了,能捞个郎中之类的闲散官位就算是撞了大运。

对比刘协、刘禅、曹奂,孙皓的待遇可以说是相当差了。都是亡国之君,司马炎为何“薄待”孙皓呢?道理很简单,司马炎压根不承认孙皓是亡国之君。

当初吕蒙背刺关羽,孙刘两家决裂。为了应付刘备的报复,孙权向曹丕低头。于是,“大魏吴王”就此诞生。

孙权

和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同,孙家这个“吴国”的名号,并非来自汉朝,而是来自于曹魏。从法理上来说,孙权乃是曹魏的藩王……

后来孙权称帝,曹魏一直不承认,西晋自然也不会承认。这种不承认,与魏、晋不承认蜀汉还不同。毕竟刘备、刘禅可没做过曹魏的藩王。所以孙皓投降后,司马炎将其由“大魏吴王”降封为侯,一点毛病都没有。另外,孙皓名声不佳。且东吴亡国后,海内皆降,司马炎也没有拿孙皓做表率,拉拢人心的必要了。

两晋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刘渊自称汉朝公主之后,尊刘邦为祖宗,奉刘禅为兄长,建立匈奴汉国。鲜卑拓跋氏攀附曹魏之名,建立北魏。这都是后世政治家对曹魏和蜀汉政权的一种追认。但唯独东吴政权没有后人攀附。这或许就是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寒门子弟的悲哀吧。

1 阅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