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4日,时任中国海陆空大元帅的东北王张作霖,乘坐专列火车从北京返回奉天。当列车经过皇姑屯时,“轰隆”一声巨响,日本人引爆了预先在此埋设的二百公斤烈性炸药。
张作霖所在车厢被炸药的威力当场炸飞,后掀翻在地。奄奄一息的张作霖,被护卫队紧急送回奉天大帅府,可惜因伤势过重而不治身亡。此次事件,被称之为“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乘坐车厢
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第一时间赶回东北,接过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同年年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名义上归属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1930年,当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中原大战接近尾声,态势即将明了,眼看蒋介石就要险中取胜,张学良在东北发出“巧电”,宣布支持老蒋,并调遣十万东北军进入山海关。至此,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在张学良的支持下,提前取得了中原大战的胜利。
第二年秋天,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九·一八事变”,意欲挑起中日两军在东北的全面战事。身负国仇家恨的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对于日本人制造的事端,竟然听从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率领三十万东北军未放一枪一炮,便从东北离开,撤入山海关内。
至此以后,东北大地沦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三千万东北人民,开始生活在日军铁骑蹂躏下的水深火热之中。数以百万计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在日本关东军惨无人道的支配下,累死在矿场、工厂和枪炮之下。
日本对于中国东北早已觊觎多年,奈何当年在张作霖的坐镇下,日本人始终不敢轻举妄动。1928年6月,日本人通过卑劣手段,在皇姑屯炸死老帅张作霖,他们的魔爪变得愈加猖狂起来,直到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进而占领全东北。
假如“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率领三十万东北军没有撤入关内,而是留在了东北,与日本关东军进行输死抵抗,那么,对于往后的中国局势,会产生怎么样影响和变化?
先说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西方经济大萧条,美国如此,日本也是如此。面临国内的经济危机,日本政府本已着手考虑要实施裁军计划,但由于军国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在中华大地上看到了“良机”。
自1840年甲午战争以来,清政府腐败无能,华夏大地开始变得破败不堪,又在西方各国的侵扰之下,大清政府变得奄奄一息。辛亥革命后,清室退位,民国开始,然而这一变化,并没有立刻让中华民族翻过身来。
华夏大地进入到军阀混战的时期: 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北伐战争,再到1930年的中原大战,等等等等。各个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和地盘,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华夏大地,变得更加摇摇欲坠。
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经过数十年的内外战争,日本人看到华夏大地的残破和羸弱,就像一只穷凶极恶的野狗见到美味无比的鸡腿,露出龇牙咧嘴的狰狞面孔,随时准备扑杀过来。
现在假设,如果张学良统帅三十万东北军留在了东北,选择与日本人正面对抗。那么,结局会如何?对于以后的局势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就其实力而言,日本关东军当时在东北只有区区的两万人。一旦张学良选择向日本人开战,三十万对战两万,这数量上15:1的悬殊对比,纵然日本关东军的装备武器再怎么先进,也一定不是东北军的对手。这一点,张学良心里一定心知肚明。
张学良之所以退出东北,选择不抵抗政策,主要是另外两个原因: 一个是不想因为跟关东军发生冲突,而导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蒋介石坐收渔人之利。倘若与日本人爆发战争,实力减弱的东北军再想进入中原跟蒋介石一较高低,就没什么本钱了。张学良想保存东北军实力。
张学良、蒋介石
其次,就算张学良放弃以后要入主中原争夺天下的打算,在国仇家恨之下选择跟日本人死磕到底,那么以东北军的实力来说,也很难是日本人的对手。
对于驻扎在东北的两万日本关东军,消灭他们并不是什么难搞的事情。但若因此惹怒了日本人,给了他们宣战的借口,日本人一定会立即从日占朝鲜和日本本土,调来大批的日本军队。这正是仅仅两万日本关东军,就敢在中国的土地上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真正原因。
以军国主义下的日本军队实力而言,张学良的三十万东北军,的确不是他们的对手。但是,战争并不是数学,不是说哪一方的军事实力强,哪一方的兵力装备有优势,就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况且,当时的东北军,其实力也是不容小觑。
奉天军工厂
在老帅张作霖的打造之下,东北当时拥有全国最大的军工厂——奉天军工厂,其在制造弹药方面,完全可以达到战时状态下自给自足。不仅如此,东北军更是拥有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空军和海军,有张学良刚刚从欧洲采购回来的一批最先进的战斗机和坦克。东北海军,甚至还拥有中国当时第一艘、也是唯一一艘的航空母舰。
由此可见,以东北军的实力来说,它并不是那种会让日本人一捏就碎的存在。一旦日本人从本土和朝鲜调遣大批军队到东北,即便是战争打响,以东北军的实力而言,也不会那么随随便便就被日本人轻易打败。
实事求是的讲,军国主义下的日本军队,武器装备和士兵的军事素养,战斗力确实要远高于东北军。但即便如此,日本人想要凭此就完全占领东北,也必定要费上一番周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应该是客观形势下,日本取胜后的结果。
在勉强战胜东北军之后,依靠残存兵力占领整个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与张学良的主动撤退比起来,其结果一定截然不同。
在东北军顽强抵抗的影响下,东北人民一定不会像张学良拱手把东北送给日本时那样的逆来顺受。在抗日正规军的鼓舞下,顽强不息的东北人民和抗日民主联军,一定会更加勇猛、更加有斗志的去参加到与日本人的抗争之中。
所以,即使东北军战败了,但东北的人民是不会屈服的。白山黑水中之间,会出现更多像马占山、杨靖宇一样的抗日英雄将领,率领东北人民去继续跟日本人战斗到底。
由于跟东北军战斗过,实力已经大为减弱的日本关东军,别说要进一步入侵华北,恐怕想要稳定住东北局势,都要花费至少十几年的时间。
如果是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旷工和劳工累死在日本军队的驱使之下,因为他们会拥有充足的作战武器。当人们拥有奋起反抗的能力和战斗意志,就不会在日本人的皮鞭下辛苦累死,白白成为屠刀下的百万亡魂。
如果张学良率领东北军,能够和日本人顽强抗争到底,那么东北地区极其发达的军工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就不会那么轻而易举、毫发无损的拱手送给日本人,让日本人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来继续侵占华夏大地。
如果没有东北的军工体系作为支援,没有东北这块完整的后方基地做为跳板,日本关东军在之后的十数年里,将会很难“有所作为”。那时候,入侵半个中国以及整个东南亚,都将成为日本人遥不可及的奢望。
张学良
与此同时,在东北规模化抗日战斗的影响下,祖国大地一致抗日的声音一定会更加振聋发聩。那时候,就算是没有张学良、杨虎城的西安事变,国共之间的合作抗日,也会以另一种形式来达成。
届时,无论是国际上的反法西斯同盟,还是国内的联合抗日,当日本没有东南亚资源做为战争补给,日本想要依靠当年战胜东北军后所剩无几的兵力,用来对战统一抗日形势下的中国军队,他们的胜算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中华民族五千来,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洗礼。五千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发生内部矛盾,就没有任何一个外来民族能够打败我们。
最后,如果说张学良当年没有选择不战而撤,而是跟日本人抗战到底,那么,即便是东北军最终战败,即便是东北全境最后不可避免的沦为日本人的殖民地,但其对于整个中国,以及东南亚的局势,一定会有所改变。
对于张学良个人而言,他也不会因为丢失东北,而遭受当时来自社会各界的唾骂。相反,无论东北战事结局如何,他必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民族英雄。而老帅张作霖泉下有知,也会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