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们了吗?”2015年孝感市人民政府,一位衣着褴褛的大爷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纸条,敲开了当地领导的办公室大门。 在湖北省孝感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有一位老人名叫杨明荣,他怀着深深的尊敬,手持一张泛黄的、陈旧的纸条出现在当地政府面前。 这张纸条非同寻常,它记录了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一场由杨明荣的祖父,杨长银与一支处于困境中的红军之间的借贷往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 那时的红军正处于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抵御敌人的疯狂围剿,还要应对物资的极度匮乏。 杨长银家境虽然不宽裕,但他的内心深处却一直怀揣着一片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激励着他,使他下定决心为红军提供支持。 杨长银果断打开家中尘封的木箱,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积攒多年的全部积蓄。 这些银元代表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对家人的责任,还有对红军战士英勇奋斗的理解与支持。 他没有丝毫犹豫,将这全部的财产都交到了红军手中。 可杨长银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他坚信红军的事业关乎国家民族的存亡,因此他四处奔波,游说亲朋好友,以自己的真诚感染他们,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支持红军的队伍中来。 在他的努力下,更多的人被感动,也纷纷伸出援手,共同筹集了一笔巨额款项。 当这400大洋交到红军手里时,他们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杨长银的举动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援助,更代表了广大人民对红军的热爱与支持,这种力量是无形的,却是无比珍贵的。 那位负责的红军小队长一开始并不肯收下,但是看到百姓的坚持他还是迫不得已收下了,不过还是写下了欠条,等到战争结束找红军要。 时间流转,新中国成立,昔日的硝烟成为回忆,许多人开始起过去的债务,但杨家却一直没有动用过那张借条。 这张纸条,成了传家之证,象征着家族的光荣与骄傲,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直至2015年,生活的磨难迫使杨明荣老人拿出了这张家族中流传已久的借条,满载着对先辈的敬仰及对过去的怀念,他走进了孝感市政府的大门。 得知这件史事,孝感市高度警觉并迅速行动了起来。 通过详尽的调查与核对,他们在厚重的《孝感市志》中找到了当年的记载,并证实了红一军第七大队的确曾在本地驻扎。 基于严谨的资料验证,政府决定以相当于400大洋今日价值的方式,即4万元人民币,对杨明荣进行归还。 这不仅体现了对那份历史债务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祖父杨长银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敬意。 这张借条,作为历史见证,不仅代表着一笔经济交易的结束,更是对一个时代的致敬与铭记,连接过去与现今,传递着杨长银精神的光辉和对未来的希望。 对于杨明荣来说,这张历经世纪风霜的纸条不再仅仅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它还承载着过往的记忆, 寄托着对未来无限的期望,同时也昭示着一个关于爱与信诺的跨时代主题。 [免责声明]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