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边,小伙在银行存了2000元,存期30年,到期后本息73万元,30年后,小伙熬成了大叔,当大叔兴致勃勃的来到银行,打算把这笔巨款取出来的时候,柜员的一番话,让大叔瞬间不淡定了,大叔气愤的表示,信任在哪里? (来源:裁判文书网,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某一天,年轻的刘先生和父母来到一家银行,他们打算为刘先生的教育费用存一笔钱。 他们选择了2000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期限是30年。 根据当时的保值贴补率和同期最高储蓄利率档次计息,他相信到了那时,本息总计将达到约73万元。 银行的柜员细心地为他们办理好了存款手续,并将两张各1000元的存单递给了他们。 刘先生的父母满心欢喜地将这两张存单收存好,期待着30年后能给孩子一个光明的前程。 时间如梭,转眼便过了30年,当年的刘先生已步入中年,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老刘。 而今,老刘的儿子也即将进入大学学习。 老刘看着日益高涨的房价,心里清楚如果现在不赶紧给儿子买套房子,未来恐怕会更加困难,但面对高昂的购房款项,老刘仍感压力山大。 这时,他想起了那两张多年前存放在抽屉深处的存单。 历经一番寻找,老刘终于在父母的住所中找出了这两张泛黄的单据。 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老刘急忙赶到银行,希望能够取出这两份价值连城的存单。 可银行工作人员的一番话却让老刘如坠冰窟。 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在刘先生存入存单前一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下发了纠正保值储蓄到期自动转存业务的通知。 因此,这两份存单实际上已经不符合相关规定,其约定利率超出了法定利率上限。 老刘难以相信这样的结果,在他看来,80年代的2000元和当今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更何况,当初的承诺明明如此明确,怎么可能在30年后变成了一张废纸呢? 在多次交涉无果后,老刘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维权。 与此同时,银行方面也表示了自己立场,称当年类似存单的处理情况已有过案例,而且绝大部分都已经妥善处理完毕。 对于老刘的情况,他们愿意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五年以上年贷款利率19.26%进行补偿。 但老刘坚决要求按照存单背后约定的计算方法执行计息,认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自己存单的价值。 但银行指出,根据相关规定,逾期支取的定期储蓄存款,超过原定期部分应按支取日的活期储蓄存 款利率计付利息,因此老刘的主张无法得到支持。 最后,法庭根据相关法律条文,综合考虑双方当事人的立场及实际情况,作出了最终判决。 判定银行应当退还老刘原先的本金2000元,并按照19%的年利率计算利息给予赔偿。 尽管老刘对此结果感到不满并提出了上诉,但二审法院经过复审后,依然维持了原判。 此案不仅体现了法律对合同的严格约束,同时也反映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投资者权益可能产生的影响。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需密切关注相关政策法规,以免自身合法权益遭受损失。 [免责声明]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