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两款六代机频繁升空,进入了试飞快车道,美国人就像是打翻了醋坛子,酸味越来越浓。据美国著名军事网站《1945》的文章称,由中航工业沈阳所研制的这款六代机,不是“游戏规则改变者”,而是一只“会飞的纸老虎”。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专栏作家艾萨克·塞茨,他认为,目前外界对沈飞六代机的技术性能与任务用途很不明确,该机看起来更像是为吓唬西方国家而制作的“模型”。他还表示,这种事例在冷战时期屡次上演,尤其苏联是战略欺骗的集大成者。那么,沈飞六代机真是一只“纸老虎”吗?

艾萨克·塞茨提到,苏联在冷战时期进行了大量的战略欺骗,多次通过夸大武器装备性能成功地戏耍西方世界,以至于让西方产生了严重的焦虑。例如米格-25截击机刚一亮相的时候,曾被美国和西方推崇为“梦幻战机”。认为米格-25能以3.2马赫的高速飞行,并可在3万米高空发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会对当时的美空军B-52战略轰炸机与SR-71侦察机等造成致命威胁。

然而随着苏联国土防空军别连科中尉的驾机叛逃,让美军实际接触到米格-25,发现该机也不过如此,于是这才意识到此前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在此之后,美西方在审视苏俄先进兵器时,总会带上一层厚厚的滤镜,以确保不会重犯此前对高估性能的错误。

按照《简氏防务周刊》说法,沈飞六代机(歼-50)的技术性能主要体现以下多个方面:一是主翼采用了兰姆达翼型,相较传统翼型展弦比有所增大,重点优化飞行性能和起降性能。二是引入全动翼尖方向舵,而非是此前人们热议的全动垂尾,以求在根本上舍弃尾翼这类传统安定面,并依靠全动翼尖在隐身性能与操控性能之间达到平衡。
三是推力矢量技术的运用。二元推力矢量技术一方面符合沈飞六代机布局扁平化的要求,并可通过推力转向获得控制力矩,从而完美解决了六代机在隐身与飞控方面的需求。

《简氏防务周刊》认为,成飞六代机(歼-36)是一款隐身歼击轰炸机(典型的偏见),至于沈飞六代机(歼-50)则是一款纯战斗机。
实际上,中国两款六代机是向全能作战发展的,在满足制空作战的基础上,还会向对地打击、对海突击等方向延伸。歼-50拥有先进的传感器,可提供增强的战场态势、情景意识和瞄准能力。此外歼-50还拥有强大的网络中心战能力,能够与其他作战系统无缝对接,与无人机和其他无人系统共享数据。
沈飞六代机采用了多个内置武器弹舱,包括主弹仓以及两个侧弹舱,且尺寸较大,能够携带各种各样的弹药,达到高密度武器内埋挂装与多种类武器装载需求的双重效果。
沈飞六代机还在为上舰做准备,涉及的核心问题有三点,一是舰机适配性,二是起降性能,三是特殊设计(机翼折叠、耐腐蚀性等)。通过在歼-15系列与歼-35等舰载机上的实践运用与技术积累,我国已经对航母舰载机的研制有了较多的心得和经验,第六代舰载机的研制不会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门槛。

在制空作战能力方面,沈飞六代机可能比成飞六代机更强悍。两者的作战定位可能是不一样的,
沈飞六代机(歼-50)属于一款单座战斗机,同时还兼顾海军航母的舰载型。尺寸重量适中,机动性能更强,更注重于夺取制空权,进行空优作战,就像是一艘灵活的空中驱逐舰。
成飞六代机(歼-36)属于一款双座战斗机,尺寸重量很大,不追求高机动性,更注重于远程的全能打击(包括对空和对地),就像是一艘空中巡洋舰。

美国如此关注中国第六代战斗机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美国空军的F-47与美国海军的下一代舰载机已经相对中国落后了一步,美国能否完成研发六代机计划,有不少不确定因素,而且在进度上,明显追不上中国。要想在2030年前后与中国两款六代机比肩,困难相当大。这让一向高傲的美国人相当的羡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