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新农合缴费的时间,村里的大喇叭开始催着缴费,村干部也在给村民做工作,新农合就是好,今年交明年用,大病不用愁,小病也能报。
可是,任凭大喇叭再怎么喊,村干部磨破了嘴皮子,一部分农民缴费的积极性仍然不高,甚至有了断缴的念头,并且有这种想法的农民越来越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新农合始于2003年,旨在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过去农民生病以后,舍不得花钱,大病治不起,小病不用治,只能强忍病痛,最终小病熬成大病,造成终生的遗憾。
新农合诞生二十年来,新农合效果显著,有效减轻了患病农民的经济负担,避免农村家庭因病致贫,让辛勤劳作一辈子的农民老有所医。
然而,在潮水般的赞誉中,部分农民断缴新农合的声音却不绝于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第一,一部分农民收入不高,不愿白花钱。
新农合是今年交明年用,只能保一年,如果没病没灾过一年,这钱就白花了。许多农民觉得自己身体健康,平时很少生病,没必要花冤枉钱。
另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种不了地,没有收入来源,靠子女养活,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只有13618元,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按今年的缴费标准,每人380元来算,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六口之家,就需要2280元,一下子花掉六分之一,对有些农村家庭来说,不算个小数目。
第二,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逐年增加。
从最初的每人10块钱到如今的每人380元,尽管国家补助的部分也在大幅增加,但个人缴费十年时间近40倍的涨幅,着实让有些农村家庭不能接受。
第三,新农合实行分级报销,在不同级别医院看病,报销比例不同,基层宣传不到位,农民不理解或者理解错误。
比如,新农合每年都会有新变化,缴费越来越便捷,报销流程越来越简化,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慢性病也纳入到保险范围,还有门诊看病也能报销等,很多好的政策没有宣讲到位,导致农民误以为费用年年涨,待遇却没有变。
有鉴于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断缴新农合的打算,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扭转这一趋势。
首先,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兜里有钱了,农民当然愿意为自己的健康买个保障。
其次,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可以因地制宜,中西部地区暂停上涨或者适当降低缴费金额,减轻农民负担。与此同时,有专家建议能否参考汽车保险经验,对当年未产生医疗开支的个人,次年适度减少缴费金额。
再次,加大对县域内医院的资金和医疗资源投入,提升医疗水平,让农民不出远门就能看大病,不需要扎堆到大城市的大医院,如果真的需要转院,在报销比例上也可以适当提高,毕竟到了大城市,看病钱差不多,其他开支就多了。
最后,基层村干部加大宣传力度,把新农合政策讲清讲透,用身边人的例子让农民对新农合有更深刻理解,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交了新农合,用不上最好,一旦用上了,就是花小钱办大事。
我们应该庆幸有新农合这样的好政策,“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句话并不只是简单的顺口溜,饱含着多少家庭的无奈与辛酸。
新农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贵”问题,只有让农民领会到新农合带来的益处,参保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断缴的农民会越来越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