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在小程序上“被坑” 是商家的责任还是平台的? 想必大家都用过小程序吧,不用下载,不占内存,用完即走,十分方便。 随着小程序平台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受益颇深。不过,如果我们在小程序上购买商品或者服务被“坑”了,又应该怎么办呢?是找商家还是找平台?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搞清楚,提供小程序服务的商家与小程序平台之间,到底是怎样的权责划分关系。 最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就在杭州举办的2023平台与数字生态未来发展大会上,就发布《2023数字平台经营环境报告》,从某种层面对这个问题做了分析解答。这个《报告》指出来,数字平台的业态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复杂化,还呈现出“主体权责边界细分化”等等特征。 从研究数据分析来看,可以发现,许多数字平台只提供技术服务,并不提供具体的商品和其他服务。小程序商家入驻平台后,都是由商家在各自运营自己的小程序,小程序平台很难对商家小程序内的信息等进行插手管理。 也就意味着,这些小程序数字平台并不是什么都能管,什么都可以管。而是要分情况定。首先,小程序平台应对商家的入驻资质进行审查,而在主体交易环节,因为都是小程序商家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所以当我们在小程序上不小心遇到商品质量和服务的“坑”时,就理应先找相关的商家。 实际上,对这类情况的责任划分,早在2019年2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宣判首例涉某社交平台程序侵权纠纷案时,就有所指明。 当时,法庭就判定,由于小程序内容均存储于开发者服务器,只是通过开发者域名作为端口与开发者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因此小程序平台在技术上无法触及开发者服务器内容,最终驳回了原告对被告小程序平台的诉讼请求。 这个案例对于认定小程序平台和小程序开发者的主体责任边界,具有标杆价值。 另外,2023年8月份,工信部也发布了《关于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小程序备案。实际上,确定了备案, APP、小程序的信息服务提供者就成为确认主体,进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与其说是备案主体,不如说是责任主体。 正是因为“跑”在平台上,平台和小程序的主体划分是很多消费者的认知盲点,一些用户会惯性地认为,其通过小程序购买的服务或商品天然是平台提供,也应该由平台负全责。这种认知误区,实际增加了消费者维护权利的成本。 因此,普通消费者在享受小程序提供的便利时,还应该了解小程序平台和小程序的责任划分以及具体的交易争议处理规则,这对于个人的权益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小程序平台也应该尽平台的责任,比如通过技术生成一些创新产品,帮助商家更好地履约、服务好消费者。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的出台,权责边界的厘清,平台生态逐渐健全,未来我们老百姓使用小程序也会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