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无论春节、清明、中秋、还是重阳,几乎都是以“阖家团圆”作为底色的。阖家团圆吃年夜饭、阖家团圆上坟祭祖、阖家团圆吃月饼、阖家团圆登高处……就连七夕这种现在被改造为中国情人节(也是受了西方影响之后改的)的节日,原本的习俗也是家里的女眷聚在一起祭祀“乞巧”。这种特点,除了儒家重视“亲亲之恩”的思想外,其实是与我们曾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是很相关的。农业社会,尤其是小农经济,是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的,所以这种社会产生并成功保留下来、受到重视的节日,一定会优先协调亲属之间的关系。可问题恰恰在于,当下的中国,恰恰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化社会的生产单位是社会属性的、而非家庭的。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存在客观上的需求,要与原本陌生的其他社会人借助节日完成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心灵的互相安慰。否则怎么办?你总不能指望所有在外漂泊、打工的年轻人,只在过年的时候回一趟家,完成传统节日阖家团圆的慰藉与朝圣。其他节日都只能搞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