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

1682年,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见康熙。他知道此次前去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这是为何? 在1682年的一个清晨,姚启圣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心中满是忐忑。他深知这一次的进京,可能是他生命的终章。作为一名忠诚于清朝的将领,姚启圣刚刚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收复台湾。这块岛屿,自1661年郑成功东渡台湾海峡并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后,就成为了郑氏家族的据点,同时也是抗清势力的最后根据地。 郑成功,被后世铭记为推进台湾发展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坚决反清复明的抗清名将。然而,他的英年早逝(1662年病逝,年仅38岁)使得台湾的局势发生了变化。郑成功去世后,他的儿子郑经在金门发动政变,夺回了对台湾的控制权。但郑经与其父相比,在智谋和勇敢上远逊色。施琅,明末清初的著名军事家,对郑经评价颇低:“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锦(郑经)智勇俱无。” 姚启圣正是利用了郑经的弱点,成功地收复了台湾。然而,回到京城的他并不感到欣慰。因为他知道,康熙帝对他一直心存芥蒂。康熙皇帝,那位年轻的君主,对姚启圣的成就虽有赞赏,但他始终无法忘记姚启圣过去对抗清朝的历史。这使得姚启圣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进京之后的某个夜晚,姚启圣被召见至皇宫。在那充满紧张气息的大殿中,康熙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地望着他。姚启圣跪倒在地,心跳如鼓。 “启圣,你此次收复台湾,为朕扫清了海疆上的一大患。朕该如何赏赐你?”康熙的声音平静而深沉。 姚启圣颤抖地回答:“臣不敢妄求赏赐,只愿大清江山永固,天下太平。” 康熙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朕知你过往曾有不臣之心,但如今你为大清立下赫赫功绩。朕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你的功绩,朕自会记在心上。” 这一刻,姚启圣意识到了康熙的用意。康熙帝并不是简单的暴君,他重视实际的功绩和贡献,而不仅仅是过去的恩怨。姚启圣虽然过去与清朝为敌,但他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责任感。康熙帝选择了宽恕和信任,而非简单的报复。 在那个宁静的夜晚,姚启圣缓缓地退出了华丽而肃穆的皇宫大殿。他的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息。步出殿门,他仰望着星空,心中充满了对康熙帝的深深敬意。他之前的忐忑和不安仿佛已被这座宏伟的宫殿吞噬,留下的只有对这位年轻皇帝的无比钦佩。 姚启圣在返回自己的驻地的路上,思绪万千。他回想起刚才在大殿里的情形:康熙帝那深邃的眼神似乎透过了他的外壳,直达他的灵魂深处。康熙的话语,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深意——他既表达了对姚启圣功绩的认可,又透露出对他过去行为的了解。这样的宽容和睿智,不是一般的君主所能展现的。 姚启圣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他意识到,作为一个军人,他的忠诚不仅仅是对于一位君主,更是对于整个大清国的繁荣和稳定。他决心将自己的余生献给这个国家,为它的荣耀和安定贡献自己的一切。 回到住所后,姚启圣在烛光下沉思良久。他拿出纸笔,开始规划未来的战略和计划。他知道,收复台湾只是开始,他还有更多的使命要完成。他想到了边疆的安定,民众的安居乐业,还有更远大的目标——将大清国的疆域和影响力扩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姚启圣再次出征台湾,这次的背景更加紧迫。康熙帝在朝廷上对姚启圣的上奏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郑经在台湾的不断挑衅和侵犯,给大清沿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激怒了康熙。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对姚启圣的指令是坚定而明确的:“台湾一战,不许输。” 姚启圣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大清国威、关乎自己荣耀的战争。尽管内心忐忑,但他的决心和信念比任何时候都坚定。在出征前,他仔细规划了战略,调集了精兵强将,决心一举收复台湾。 战争的过程比姚启圣预想的要顺利。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虽有归顺之意,但清军的力量远超台湾。在姚启圣的英明指挥下,清军迅速取得了胜利。台湾再次归入大清国的版图,这次的胜利,无疑为姚启圣增添了更多的荣耀。 当姚启圣再次回到京城,向康熙帝复命时,他的心情复杂。他清楚记得康熙帝上次的怒火,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皇帝赋予的任务。果然,康熙帝并没有为难他。康熙帝的决策总是出于对国家大局的考虑,他明白姚启圣的价值和能力。姚启圣的爱民之心和忠诚,康熙帝都看在眼里。 姚启圣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英勇与智谋,更映射出了康熙帝作为一国之君的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两人的合作,为大清国带来了稳定和繁荣,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在这段历史中,姚启圣和康熙帝的关系展现了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它教导我们,即使在权力的高层,仍需保持人性的温暖和理性的判断。这一历史片段,成为了不仅是军事和政治,更是人性和理想的典范。 参考资料:《明清史》和《台湾历史纲要》《康熙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