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曾问陈佩斯:您后悔离开央视吗?谁料陈佩斯却说:不后悔,我离开央视的时候,就发现他变了,以前观众席不会有托儿,可现在观众席里有一堆托儿,这是我接受不了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更能方便您收到以后的精彩内容推送!
当陈佩斯被问及“您后悔离开央视吗”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让主持人杨澜有些措手不及——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不后悔”三个字。
原因非常简单,在他看来,央视的节目已经发生了一些他难以接受的变化。
以前的观众席不会出现所谓的“托儿”,但现在舞台下坐满了各种领导亲友,这让陈佩斯感到难以忍受。
杨澜听后略显尴尬,她试图圆场说让几个“托儿”也是正常的,可以使节目效果更好。
但是这番言论显然触动了陈佩斯的神经,他直言若只为迎合权贵而设置虚假掌声和捧场,不仅节目的真实性受到影响,也会使表演者容易陷入虚荣之中。
盲目赞美常会成为人们忽视自身缺点、阻碍进步的 “毒药”。
其实,陈佩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其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这位敬业的演员1950年生于北京一个文艺世家,父亲是影视演员,母亲是京剧演员。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一家很快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的剧变,生活日渐困难。
文革爆发后,陈佩斯的父亲更被贴上了“黑帮分子”的标签。
一家人不得不离开熟悉的大城市,跟着下放干部去了边远的内蒙古插队落户。
在那里度过的四年岁月是陈佩斯最艰苦的时光,他们一家人每个月只能分得四十多斤口粮。
寒冷贫瘠的环境与繁重的体力劳动,使还是个孩子的陈佩斯尝了不少苦头。
也许正是这些艰辛的经历,锻造了陈佩斯坚韧不拔的性格。
他下定决心非要改变家庭的命运不可。
机缘巧合之下,陈佩斯得知加入文工团是摆脱贫困的好出路。
于是他开始了自我训练,终于被一位贵人发现,给他在电影制片厂谋得了一个不错的职位。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陈佩斯很快在娱乐圈崭露头角。
他们父子合作出演的许多喜剧电影深受欢迎。
但好景不长,当时电影圈乱象丛生,陈佩斯也在投资失败中欠下了大笔债务。
急需打开财路的他在与一位新结识的合作伙伴频繁讨论后,终于决定一起创作喜剧小品来作为新的事业起点。
在朱时茂的配合下,陈佩斯策划了首部作品《吃面条》。
幸运的是,这出看似“不正经”的小品获得了开明的导演黄一鹤的认可与支持。
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陈佩斯与朱时茂携另一部小品《王爷与邮差》亮相央视舞台。
可谁也没有想到,当晚的现场直播中出了岔子——陈佩斯的假发脱落,朱时茂的耳返也中途失效。
危机时刻,镇静自若的陈佩斯选择继续表演来吸引台下观众的视线,他甚至走进观众席增加互动。
虽然台上事故频出,但最终他们靠着出色的临场发挥将节目进行了下去。
然而这次意外成为了陈佩斯渐行渐远的导火索。
他认为央视的工作人员态度不够严谨,也不够尊重表演者。
此后,陈佩斯与央视间还发生了版权纠纷。
他惊愕地发现,自己与朱时茂自编自导的经典小品内容被央视某分公司违法录制出版发行到各地。
两人试图维权却遭到对方的否认与侮辱。
最终不得不诉诸法律,虽然法院判决他们胜诉,但这使得陈佩斯名誉受损,与央视的恩怨也无法化解。
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多方面的矛盾最终促使陈佩斯选择退出央视舞台。
在被渐渐“封杀”的岁月里,他不再能获得像往日一样丰富的创作机会与资源支撑。
艺术家失去发声渠道的痛苦与无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佩斯的生活质量。
数十年后,当杨澜再次采访年已花甲的陈佩斯并问及他是否后悔离开央视时,这位喜剧大师仍然坚定地表示“我一点都不后悔”。
因为在他内心深处,真诚对艺术的追求和坚持永远高于其他。
如今的陈佩斯已平静地享受起退休生活,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拼命地追逐事业之星,而是欣赏惬意的家庭时光。
一代喜剧巨星陈佩斯因坚持自我与原则,选择告别了他曾经引以为傲的舞台。
但他用一生践行了“宁静不忿,实事求是”的人生信条。
这也成就了他在无数观众心中不朽的舞台魅力,并永远铭记他带来的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