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说,人类仍然还是比较依赖于化石能源,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需要有稳定的供电来源。 目前新能源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自身弊端,比如,不够稳定,是非稳定能源。 水力发电存在季节周期,有丰水期、枯水期。 风力发电也存在发电波动,风大的时候发电多,风小的时候发电少。 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就会更强,白天能发电,晚上不能发电。夏天和冬天的发电量也不一样。 这些都存在不稳定的缺点。 电网要维持稳定,主体发电必须是稳定发电来源,不能一阵子发电多,一阵子发电少,那么电网就很容易崩溃。 2021年9月的拉闸限电事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风力发电骤降,导致电网不稳定。 解决新能源不稳定的方法,主要就是靠储能技术的发展。 储能分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电站等,而化学储能就是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等。 当前的储能技术,还不能解决新能源不稳定的弊端。 需要储能技术更进一步突破,让储能成本更低,这样新能源才有可能真正替代煤炭能源。 否则,要想替代煤炭能源,就得寻找其他稳定能源,目前来看,也就只有核能可以有这样的能力。 去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爆发能源危机,这也使得欧洲新能源转型开始出现阻力,过去这两年,欧美都普遍出现煤炭发电重新抬头的现象。 人类进行碳减排的道路,自然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阻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12月2日,美国和日本等约20个国家汇总了一份宣言,提出到2050年前把全球核电站发电能力提高2倍,将其作为气候变化对策的一部分。 在新能源可以独当一面之前,要替代煤炭发电,目前来看,也只能依赖于核能。 当然,核能目前只能核裂变,存在核废料处理和安全性问题。 只不过,人类目前依赖的众多能源,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也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去做取舍。 当然,要解决这一切问题的终极方法,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 可以说,只要能实现可控核聚变,人类一大半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人类每次重大突破,都是以能源使用革新为标志。 只不过,可控核聚变目前看仍然面临不少瓶颈,还比较遥遥无期,但这是人类要继续发展,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但在可控核聚变实现之前,人类也不可能不发展,所以还需要找到其他一些过渡办法,当前发展新能源,搞碳减排就属于目前摸索出的一些过渡办法。 只不过,在当前新能源还存在各自一些问题的情况下,要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就得“先立后破”。 至少要找到能让能源体系,比较平稳过渡到新能源体系,而不能造成电网崩溃这类恶性事故出现,确保电网和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才是重中之重。 这个先立住了,才能去破局。 这是2021年7月把“先立后破”用在碳减排领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