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陈星星
上半年,零售行业状况并不乐观。实体店、传统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业态都出现了客单下降、销售下滑的状况。
这一现象通常被归因于消费力下降、渠道分流。但这个说法过于笼统,难以回答影响企业决策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究竟如何,是否真的在减少消费?在购物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哪些渠道,愿意为怎样的产品买单?
为此,《第三只眼看零售》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消费者调研活动,并收集到了超过1000份的有效问卷。
对问卷进行分析后,我们梳理出了现阶段消费者在商品、渠道选择上的变化,以及背后消费需求的变化。
与直观感知不同,大众的消费支出仍有增加。调研数据显示,3/4的消费者没有减少支出,还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增加了消费支出。在中低收入群体和下沉市场中,增加支出比例甚至超过了60%。
大众对于低价的追求依然存在,价格成为影响消费决策最主要的因素。目前,1/3的消费者将其置于购物时最优先考虑的位置。由此也带来了渠道选择上的变化,超过40%的消费者优先选择购物渠道发生了改变,而价格则是促成了转变的最关键因素。
随着购物渠道的转变,社区超市、社区团购、直播电商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在生鲜购买上,有超过1/3的消费者减少了在大卖场的购物频次。
值得关注的还有消费分级愈发显著。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与消费相关的所有问题中几乎都有体现。
钱被花到了哪里?
调研结果显示,在教育休闲娱乐、旅游上增加支出的消费者占比更高。消费分层加剧,高收入群体更多选择了增加享乐型消费上的支出,中低收入群体则倾向于减少这部分支出,增加了刚需上的消费。
今年上半年,超过50%的消费者消费支出有所增加。去年的调研中,增加支出的消费者占比约40%。这表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下降并非普遍现象,消费力有所恢复,大众依然愿意花钱购物。
消费支出变化
其中,下沉市场与中低收入群体展现出了更强的增长潜力。从调研结果看,城市级别、收入水平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呈负相关。乡镇农村的消费者中63%的消费者增加了消费支出,较一线城市高出了近20个百分点。而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群体,增加支出的占比也明显高于8000元以上。
对这部分消费者而言,存在“消费升级”的需求。而他们的人数众多,是消费市场的主力群体,这也意味着消费市场仍具备增长空间。
不同区域消费者支出变化情况
不同收入群体支出变化情况
商家的感知是消费者不愿意花钱,但消费者支出实际在增加。这中间的偏差在于,更多的消费者对于不同品类的消费态度不同。
具体来看,增加支出在教育娱乐休闲与旅游出行上的消费者明显更多。在食品烟酒上增加支出的消费者最低不足两成,少于增加消费支出的用户。因此,商超出现了客单、销售下滑的现象。
实际上,消费分层也在出现。在刚需品类上,食品烟酒、医疗保健、生活家居品类上多数消费者的支出稳定。服饰品类上,多数人则选择了减少支出。但在偏向享受型的消费上,持有各种观点的消费者数量基本相同。
不同品类消费支出变化情况
结合消费者所在区域与收入因素来看,这一趋势则更为显著。收入更高的群体将更多的钱花在了休闲娱乐、旅游出行上。而收入较低的群体减少这部分消费的趋势更加明显,他们的钱更多花在了日常的刚需消费上。
以旅游为例,收入越高增加这部分支出的消费者占比越高。月入10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增加支出的占比达到了34.38%,但月入3000元以下的消费者占比则仅为23.13%。中低收入的消费者多在减少这部分支出。
与收入相同,一二线城市增加旅游出行支出的消费者占比更高。在县域市场、农村只有极少数的消费者增加了这部分支出,一半左右的人都减少了这部分支出。
不同收入群体在旅游上的支出变化情况
不同区域消费者在旅游上的支出变化情况
消费者去了哪里?
传统电商、大型超市仍是消费者最主要的购物渠道。但在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不少消费者购物渠道的优先选择已经改变。追求便捷性、价格优惠的需求下,消费者呈现出了向社区超市、社区团购、直播电商转移的趋势,受到分流较为严重的则是传统电商。
在渠道的选择上,将传统电商当作主要的购物渠道的消费者占比最高,其次则是大型超市与便利店。这些业态因为发展时间较长、覆盖范围更广,因此仍占据优势地位。但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的用户群体也已经具备规模,经常使用的消费者超过了1/3。
消费者的主要购物渠道
细分来看,不同区域的主要购物渠道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一二线城市,线上的主导地位明显。但在下沉市场习惯去实体店购物的消费者明显更多。
举例来说,即时零售已经成为一线城市消费者最主要的购物渠道,日常使用的用户数量仅次于传统电商,达到了63.49%。但在乡镇农村市场这一比例只有16.39%。即便覆盖最广的传统电商,县级城市、乡镇农村的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其他城市。唯一的例外是社区团购,县域农村市场的消费者对其接纳程度高于一二线城市。
线下业态中,社区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被下沉市场消费者当成主要购物渠道的比例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县域农村市场,消费者将大型超市作为主要购物渠道的消费者占比也相对较低。我们认为,这与大型超市在这一级市场的覆盖不足有关。再考虑电商在下沉市场渗透率较低,实体零售企业布局这一市场仍有空间。
不同区域消费者的主要购物渠道
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分流也在发生。今年以来,超过40%的消费者改变了原本优先选择的购物渠道。
其中,一线城市主要购物渠道的消费者更少,这与多数业态已经完成了在一线城市的覆盖有关。随着这些业态的不断下沉,也带动了下沉市场消费者在购物渠道上的转移。
消费者今年优先选择的购物渠道是否变化
不同区域消费者购物渠道变化情况
对照已改变和未改变购物渠道的消费者,在渠道选择上,发生改变的消费者将社区超市、社区团购、直播电商当作主要购物渠道的占比明显更高。社区超市的排位从第五提升到了第三,直播电商则从第七提升到了第五位。但在传统电商与即时零售上,前者的占比则远低于后者。其中,传统电商相差了12个百分点。
从这一变化,不难看出消费者正在向便利性更高、价格更具优势的渠道转移。社区超市、社区团购、直播电商是主要的方向所在。
主要购物渠道发生改变的消费者渠道选择
主要购物渠道未发生变化的消费者渠道选择
与之契合的是,消费者改变购物渠道的原因主要涉及价格便利性两个方面,占比均达到了一半左右。加之,新的渠道出现也为消费者提供选择机会,因此改变购物渠道成为趋势所在。此外,追求更好的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占比并不算小。
消费者改变购物渠道的原因
实际上,折扣店、零食店因为具备价格优势,符合当前的消费需求,因此用户的渗透率在不断提升。去年,在折扣店购物的消费者占比约为57%,今年则增加到了61.96%。在零食店有过购物的消费者占比也已经超过了半数。
消费者在折扣店购物的情况
消费者在零食店购物的情况
消费者在为怎样的商品买单?
质优价廉始终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价格在消费决策中起到的作用突出。在购物中,仅有极少数消费者不关注价格,计划增加支出。感受常用渠道产品涨价的消费者,改变渠道的比例明显更高。保证价格优势是零售商留住消费者的关键。愿意接受白牌商品的消费者则在减少。
调研数据显示,90%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关注到价格因素,这一比例甚至高于产品品质和实用性。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价格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在对低价商品的态度上,30.73%的消费者明确表示,现在更愿意购买低价产品。63.54%的消费者表示,不单纯追求低价但会更关注产品的性价比。仅5%的消费者表示,在购物时不关注价格。
消费者对于低价的态度
消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对于低价商品的态度。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低价产品的比例高于其他收入群体,占比超过了1/3。
收入与消费者对低价的态度
与之对应,减少支出成为多数消费者的选择。调研结果显示,消费者的收入预期相对乐观,超过一半的消费者预测接下来的收入将有所提升。但这并未改变大众相对保守的消费态度,仅有两成消费者计划增加消费支出。
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的判断
消费者对于未来支出的判断
当然,收入预期与消费支出的相关性依然存在。预期收入下滑的消费者中,超过70%的人都计划减少消费支出。而预计收入增长的消费者中,这一比例则下降到了35%。
预计未来收入变化与计划支出的情况
针对消费市场的变化,近年来零售商家也在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目前,消费者对于商家的调整已经有所感知,并且这一变化在用户留存上已经有所体现。
调研数据显示,近六成的消费者感受到了常去购物的渠道在商品品质方面的提升。同样,六成左右的消费者感受到了价格的变化。其中,认为商家在涨价的消费者占比更高,超过了1/3,认为降价的消费者占比则为1/4。
消费者常去的渠道是否提升了商品品质
消费者常去的渠道价格变化情况
结合用户是否改变购物渠道看,商品品质的提高与否和渠道选择的变化没有相关关系。但价格变化与是否改变消费渠道有直接关系。
目前正在涨价的渠道,用户的流失率明显更高。感受到主要购物渠道商品涨价的消费者,选择改变购物渠道的占比达到了41.45%,这一比例高于价格不变或降价的商家。这也从另一层面证实了价格在消费决策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商家的价格变化与消费者是否改变购物渠道
现阶段,更多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重视度高于单纯追求低价。因此,在吸引消费者购物的因素中,87.15%的消费者选择了产品质量有保证,选择价格便宜、产品丰富、服务体验好的消费者占比也都超过了50%。因此,提供商家想要提升竞争力,产品、价格、服务缺一不可。
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认为质量有保证的商家更具吸引力的消费者数量更多,但价格反而在购物决策中的作用更大。这一点实际上与当前各个渠道的产品质量均已经有所保障有关。因为在这一点上商家难有区分,所以价格的差异则发挥了主要作用。
消费者更愿意去购物的商家
分区域来看,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促销活动的关注度更高,前者占比均超过了60%,后者占比也超过了50%,一线城市的这一比例则在40%左右。
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则对于产品的独特性以及各类服务更为看重。从一线城市到乡镇农村,认为新奇特商品具有吸引力的消费者占比从47%下降到了28%,更愿意去服务体验好的商家购物的消费者占比从57%下降到了34%。
但是下沉市场因为配送的便利性不及一二线城市,因此对于商家是否离家更近的关注度更高。
这些消费需求上的差异,要求企业应该根据当地消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经营策略。
不同区域消费者购物时看重的要素
需要关注的是,下沉市场的消费者虽然更重视产品是否优惠,但他们对于白牌商品的接受度反而更低。
整体来看,消费者购买白牌商品的意愿在下降。去年愿意购买的消费者占比为58.23%,但今年则下降到了45%。目前,乡镇农村消费者中只有27%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白牌商品,较其他市场更低。
消费者购买非知名品牌的意愿
不同区域消费者购买非知名品牌的意愿
从这一角度看,今年零售企业在商品结构加大一线品牌商品的占比属于正确决策。但这并不意味着零售企业不应该销售白牌商品,相反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仍有市场。在愿意购买白牌商品的消费者中,近八成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
消费者购买非品牌商品时更倾向于零售商品牌的占比
生鲜消费有何特殊性?
生鲜消费仍集中在线下,线上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便捷性上。一二线城市及高收入群体使用线上平台的占比更高,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习惯于线下渠道。
目前,消费者在购买生鲜时更倾向于选择线下渠道,超过70%的消费者主要选择线下。线上平台无法取代实体门店。
线下的不可取代性在于,能看见商品使得品质有保证且更具体验感。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因为这两个原因选择了在线下购买生鲜。而线上的优势则体现在便利性上,最多的消费者因为这一愿意选择了线上购买生鲜。
消费者购买生鲜的渠道选择
消费者愿意在线上购买生鲜的原因
消费者愿意在线下购买生鲜的原因
区域、收入对于消费习惯的影响在生鲜品类上被进一步放大。一线城市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倾向于在线上购买生鲜,其他城市的这一占比急剧缩小,二三线城市占比就已经下降到了20%左右。
月均收入的高低与倾向于线上购买生鲜的消费者也呈正相关。消费者收入越高,线上购买生鲜的意愿越强。
不同区域消费者购买生鲜的渠道选择
不同收入消费者购买生鲜的渠道选择
这一点,在消费者倾向购买的生鲜产品上也有所体现。目前,消费者对于预包装生鲜的接受度并不高,绝大多数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散称生鲜。但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差异巨大,定量包装的商品在一二线城市有较大市场空间。一线城市愿意购买的消费者占比已经超过了散称生鲜。
共性在于,切配菜消费者接受度仍然较低。即便是一线城市,愿意购买这类产品的消费者占比也不超过10%。因此,现阶段发力切配菜时机并不成熟。
消费者倾向购买的生鲜产品
不同区域消费者愿意购买的生鲜产品
不同收入消费者愿意购买的生鲜产品
尽管,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下购买生鲜,但大众的渠道选择也在发生变化。
现阶段,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超市仍是消费者主要购买生鲜的渠道。仍有超过40%的消费者没有在直播电商和商超自建的渠道中购买过生鲜。
从消费频次看,出现明显增长的是社区超市、农贸市场、直播电商。在这些渠道中,增加购物频次的用户高于减少的用户数。下降较为严重的是大型超市、商超自建的线上渠道。其中,35.44%的消费者减少了在大型超市购买生鲜,但增加的消费者占比仅为22.79%。
消费者在不同渠道购买生鲜频次的变化
在销售生鲜的线上渠道中,除了目前未在全国布局的叮咚买菜和朴朴超市外,均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已经在其他的平台购买过生鲜。其中渗透率最高的是美团外卖,占比接近七成。
在使用这些平台的用户中,叮咚买菜、朴朴超市、多多买菜、盒马使用频次减少的用户较多,占比超过了30%。用户购物频次增加较多的平台是盒马、美团外卖、美团优选,占比也在30%左右。
消费者在不同平台购买生鲜频次的变化
整体而言,消费者购买生鲜时看重的要素依然倾向于质优价廉。将质量和价格排在第一位的消费者占比均超过了1/3。促销活动反而被忽略,多数消费者认为应该最后考虑。这对于企业要求则是,在日常经营中就需要做到质量更好、价格更低,而非依赖促销拉动销售。
购买生鲜最先考虑的因素
购买生鲜时最后考虑的因素
总结来看,当前的消费者普遍理性,在购物时更加注重性价比。消费者想要控制支出是导致零售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所在,但并不是全部原因。在半数消费者还在增加支出的情况下,市场仍有增长空间。(本文数据与结论均基于样本用户得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第三只眼看零售》保留解释权。)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