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女子千万,流离人几许?世有女子万千,落寞人几许?蔡文姬似是一叶浮萍,不知大海何方,却为运命所弄,飘零了大半生。也是出生在诗礼簪缨世家的女子,却生不逢时,活在乱世。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 父亲蔡邕也是奇男子。系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写得一手好字。 东汉灵帝末年,十常侍之乱,董卓受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掌控朝中大权。到东汉献帝时,权臣董卓迫蔡邕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董卓虽残暴,却对蔡邕敬重,也是知遇。无奈董卓被诛后,蔡邕一生慨叹,因王允所忌被捕,死于狱中。 父亲一死,她便成了飘零孤女。手无缚鸡之力,任人欺凌。也是因为貌美,总是难能淹泯于众人,于是,匈奴兵士见她容色姣好,便将她掳走,带去了遥远异乡,献给了匈奴左贤王。这一年,蔡文姬二十三岁。 北方匈奴到底是蛮夷之地,她生活得着实艰难。疾风扬沙荒芜之地,粗野蛮暴如虺之人。她一个清凛弱女子要生存好,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只不过,一切都交付予时间,万事到头都一般。这一去便是十二年。 十二年,之于一名女子而言,是弥足珍贵的。生不过数十载,如今掂量,竟已去十二年。她在这幽幽时光里,几近被摧毁。再回首,青春终不在,她业已半老。是这样的时光与人两相误,令人无法不伤心。 若不是与左贤王产下二子,怕是她内心是要孤绝至死的。其实,左贤王对她很是疼爱,只是,他对于蔡文姬的爱来势过于凶猛,丝毫未有余地。直接,猛烈,令人窒息。但到底是有了孩子。孩子也成为蔡文姬与左贤王之间至关重要的纽带。因有二子,她方才有了过活下去的牵系。 与左贤王,是蔡文姬的第二次婚姻。在这之前,她曾远嫁河东卫家。丈夫卫仲道,儒雅清俊,待她恩宠备至。与她也着实般配,是众人眼里的一双璧人。都以为,果真可以这般下去,长长久久。无奈一切皆是虚影,刹那幻灭。 不足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彼时,蔡文姬亦未曾替卫家诞下一儿半女,于是卫家人在卫仲道死后对蔡文姬百般责难。她本是刚烈女子,受不得冤屈,绝然不愿担下“克夫”的莫须有罪名。于是愤然离了卫家,回到蔡府。纵心中对亡去的卫仲道有千百万个不舍得。 而她不曾料到,世道不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世事情势变幻莫测。转眼,她竟至被匪人强掳,来到这寒烈北方。心中对乡土之念,化作万语千言。 然后,要说起曹操,蔡文姬的生命里至为重要的男子。她与他之间,似是有一种命定的关联。即便消失十余载,只要心念在,便可轻易将彼此从人海里辨认出,然后走到一起来。 虽无人知他们之间是否有爱。但即便没有任何结果,我依旧固执地以为,他们之间有爱。只是那爱,比常人隐晦,比常人艰难。 乱世之年,各家自保,曹操也将心思尽用于政事军事,无暇顾及私情。于是当时未能保住蔡文姬。唯有眼看她四下流离。但经年之后,北方初定,曹操也已自封为魏公。 曹操在北方威望甚高。接回蔡文姬虽非易事,却终究可以办到。几经周折,蔡文姬被接回汉地。 当时,蔡文姬被曹操接到了已成曹魏王城的邺城。也是故人。再相见,各自心中有念,却不能启齿。纵他对她百般怜爱,她亦始终规矩言行,进退得体。诸事都碍于形面。 她亦知道,此时不同往日,两人身份悬殊,已非是昔日可促膝倾谈的交心人。她将彼此之间的关联把握得清明有致。他懂她心意,于是便应顺了她。 可怜蔡文姬在邺城已了无依靠。曹操不能娶她,她不能嫁他。于是,她便唯能应顺安排,嫁与屯田都尉董祀。后董祀触法,被判死罪。蔡文姬如此命苦,哪里能得片刻安宁。 于是,她又只身去见曹操,为夫求情。已是严冬,她因董祀之罪蓬首跣足,他看在眼中,着实不忍。她跪拜在他面前,说不杀。他又如何能杀。于是,董祀终逃过一死。 是夜。他想与她说话,于是屏退四下,与她单独面谈。却是从未有过的相见。只已不是往昔。想当年,父亲尚在,他与曹操常把酒论事,她躲在帘后怯怯听着,觉着空气中都有一种硬朗飒然之意。如水如波,荡在她心里,着实难忘。此时,他竟又与她这般近。 他与她也只是就着月光聊聊家常,谈谈过往。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又何止是五六年。他与她说征伐,又与她说家,后来便问起蔡家原来的那些书卷与字画。乱了如许年,那些曾并肩共阅的文章哪里还能存下,早已消失殆尽。却庆幸她是 绝世的才女,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竟将四百多篇文章分毫不差都记了下来。 那时,他怔怔望住她,然后递了她一支笔,便痴痴立在一旁。看她默念着将那些文章、那些隐忍过往一一落在纸上,稳稳记下。诸多文章默写下来,竟丝毫不差。他一言不发,那么看着她。就此即是永久。到如今,他虽不成她的玉堂人,却也是蓝颜在伴。可以暗中护着她的好。 相传,后来董祀历经死劫,看穿世事,便携蔡文姬溯洛水而上,隐居而去。如此,也是不坏。且不论其他,文姬已归汉,便好。后来,蔡文姬回到汉地一事被传为美谈,更有经典京剧剧目《文姬归汉》一出戏情动了几世人。她惊艳入世。 她一生流离。 她是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