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有幸听过颜宁的报告。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根据她回答的内容可以判断,此人的知识体
本人有幸听过颜宁的报告。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根据她回答的内容可以判断,此人的知识体系极其狭窄,除了她所从事的领域外,对于生物学的其他分支学科都知之甚少(鉴于有人认为分子生物学工作者不懂生态学很正常,我想说明一下,我本人没有问她任何问题,而是她对别人提问的回答显示出,她对分子生物学的其他方向也不了解)。
我不否认她在自己的领域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然而,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并不都适合成为院士。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咨询机构,院士不同于一般的科研工作者,是要引领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的。
例如,现有的院士对于院士的增选有很大的话语权。她在本领域外相当贫乏的知识,能否支撑她在之后的院士增选中做出理性的决策呢?她是否有能力评估别人研究的意义?还是说,她到时候也只会看别人发了多少顶刊、申了多少项目、拿了多少奖项?
我在学术圈混了几年,也见过几位院士。从他们的报告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专多能”的,例如金力院士、魏辅文院士,还有已经逝世的郑光美院士等。他们对于生物学中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方向,不敢说多么精通,但至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有人想凭借“专业壁垒”来忽悠他们,那恐怕是办不到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