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跟朋友聊天的时候突然聊到了拖延症。其实,我以前拖延症挺重的,特别是读博士的第二年是我拖延症最重的一年。最严重的时候能把一个星期的事情拖到最后3个小时对付一下就过去了。不过后来(特别是毕业工作以后),一直到现在,我的拖延症大大的减轻了,现在基本上小拖个一点点就能正常的开始工作或者学习。
所以有朋友说,经济学不是号称“万能”的吗?那经济学怎么看拖延症呢?经济学能不能解释拖延症呢?
还真别说,老师(划掉),这题我会。
但是为了能让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朋友们能看懂,我还是得稍微多说两句。所以正式说之前,我们需要先从一个别的概念开始。这个年头理财的观念大家都有吧,理财最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也就是说今天的100块钱比一年后的100块钱值钱。所以考虑通货膨胀、风险补偿之后,今天投资100块钱,1年以后收回来要不止100块钱,理财这部分收益体现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如果货币没有时间价值的话,那就没有必要理财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不是从投资的角度,而是从消费的角度。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今天消费100块钱带来的快乐比一年以后消费100块钱带来的快乐,即使假定100块钱购买力不变的话,也是今天就消费带来的快乐要多。因为人性就是及时行乐的,就好像同样一场电影,马上就看和等到明天再看,显然是马上就看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时间价值的概念出发,引入一个相似的概念,叫“时间偏好”。也就是说,休闲娱乐(比如打游戏、看电视剧)这些事情,在时间上,是更喜欢(偏好)马上就做,还是偏好把其他事情做完再做。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家做了一个很经典的实验。他们从大学里找出了智力水平相似的被测验者,但是不告诉他们实验的真正目的。只是告诉他们将在6个月后对抽中的被测验者进行智商测试,测试内容是之前被测验者从来没有接触到的知识领域。
实验设计者告诉被实验者,如果能够在6个月后的最终测试中达到合格水平,他们将给被实验者一大笔现金作为奖励。同时“友情提示”被实验者,根据通常智商(实际上是被实验者的平均智商)来看,通过最终测验需要学习3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请被实验者写下自己认为会开始进行被测验内容学习的预期时间。
当然,实验者根本就不关心被实验者能否通过测试,他们只关心一项内容——被实验者能否在自己认为开始学习的时间进入正式学习。如果他们这么做了,那么他们没有拖延症。如果他们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学习,那么他们有拖延症,同时观察他们后续的反应。
仔细想想就知道,其实这个实验,本质上是模拟一次复习期末考。6个月之后要考大学6级英语,复习到425分的水平大概要3个月,被实验者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期望开始复习的时间。当然,这个时间不是强制行为,所以每个被测验者都可以选择到了约定时间然后继续玩,或者说选择拖延。因此,实验设计者就想看看这些人到底会不会拖延!
实验结果是,大部分人给自己选择了测试前4个月甚至5个月的时间开始学习。根据被实验者的表现,以及对结果访谈的结果,实验者被归类为三类(非常重要的结论,欢迎各位朋友对号入座):
第一类人:说自己5月1日开始学习,就5月1日开始学习,一天都不带差的。行为经济学家对这类人的看法是,对他们来说当下就进行休闲娱乐和之后进行休闲娱乐是无偏好的,或者说“时间偏好一致”。这类人对于拖延症是“绝缘体质”。
第二类人:说自己5月1日开始学习,但是会拖到很晚,到底拖到哪一天开始学自己心里也没数。行为经济学家对这类人的看法是,对他们来说当下就进行休闲娱乐的吸引力,远远超过先学习再进行休闲娱乐。对于他们来说,“时间偏好不一致”。这类人通常很容易得拖延症。
当然,让很多人惊讶的是,这实验定义了第三类人。第三类人的特点是,他们到时候也会拖延,但是他们自己知道自己会拖延。代表性的例子是,他们会宣称自己定在一个较早的日子(比如4月15日)开始学习,然后拖到自己真正的心理底线(比如5月1日)再开始学习。行为经济学家对这类人的看法是,他们“时间偏好不一致”但知道自己有“时间偏好不一致”。这类人通常是轻度拖延症,而第二类人则更容易得严重的拖延症,并且不知道自己有拖延症。
那么从这个实验出发,在经济学上,拖延症严重程度取决于个体一个折现系数D。也就是未来娱乐折现到现在的效用一个心理系数D。如果D=1,那么未来娱乐和现在娱乐没区别,未来看书与现在看书也没区别,那么这个人就没有拖延症(时间偏好一致)。
在D小于1的情况下,如果D比较高,比如说0.8(时间偏好基本一致)。那么未来娱乐比现在娱乐能享受到的快乐弱一点,可能会有拖延症但是不严重。如果D非常小,比如说0.2(时间偏好极其不一致),那么现在娱乐比未来娱乐能享受到快乐差多了,未来娱乐简直是难以忍受。就算是想不拖延,不去玩、不去享受也会非常痛苦,自然拖延症就很严重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番茄工作法”以及市面上其他一些对付拖延症的方法,其实只是换个角度拖延症患者具备本来就没有的自制力,依然需要与人性做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对于应对拖延症用处不大。许多方法我也亲身试过,感觉也是没啥用。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应对严重拖延症的方法,就要围绕这个折现系数D,在接受自己人性和习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适当提前兑现奖励”。这种方法适合即使D很低也不改变D的朋友。举个例子来说,原本一天有6个小时自由时间,打算学习3个小时、玩3个小时。可能很多有拖延症的朋友最早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先学3个小时然后再玩,结果玩着玩着一天就过去了。
我以前也经常这样,所以我后面的方法就是不再定这种看起来很完美,但其实根本就完成不了计划。把3个小时玩的“奖励”提前,改成学半个小时、玩半个小时,不停交替,这样把玩的时间提前了,D作用的时间就短了,整个人就轻松很多。虽然最开始学习的时间肯定达不到3个小时,但是慢慢地就习惯了这种方式,学习的时间也有保证了,也没有出现过一玩玩一天的情况。
有人会说,才学半个小时就玩,是不是学习效果不好?我只能说,学习效果不好也比不学习强多了吧。先解决拖延症,再提高学习效率完全来得及。而且以后还可以继续调整,我就慢慢调整为学一个小时再玩一个小时,再调整为学一个半小时,玩一个半小时。
第二种办法是“工作和娱乐一体化”。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即使D很低也不改变D的朋友。还是举前面例子的来说,原本一天有6个小时自由时间,打算学习3个小时、玩3个小时。现在也不用像前面那种切换式的方法了,一边玩游戏一边学习,这样D就不产生作用了,也没有那么痛苦了。
有人会说,这不是骗人吗?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一边学习一边打游戏,结果书没看进去全在玩游戏了。对此我只能说,方法是对的,但是诀窍没有掌握。
诀窍就是,玩游戏不能玩需要一直操作的,一定要玩偶尔点几下的挂机游戏;看电视剧不能看新剧,一定看自己看过很多遍的老剧,还要缩成那种很小的小窗,不会干扰干别的事。如果非要玩荣耀或者吃鸡这种一直操作的游戏,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PS我就是因为这种方法导致自己的游戏品味大改。)
第三种方法,也是终极方法——提高D值,然后从根源上减轻拖延症。这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让自己明白并且适应今天的娱乐和未来的娱乐不会有本质差别,然后提高D。一般来说D值,会随着年龄和眼界逐渐增长,因为年轻的时候啥都没玩过、啥都想玩,所以更希望现在就玩,这是人之常情。年纪大了以后,反倒是觉得无所谓了。不过这个提升是相对缓慢的过程。
另一种思路是让“工作变成娱乐”,或者用白话说,找到工作的乐趣,让工作像娱乐一样。如果工作和学习本身就很快乐,那谁还会拖延?不过这个就需要大家自己挖掘了。如果有时间的话,需要单独再写一篇文章解释一下。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