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小儿咳嗽治疗中肺胃同调的重要性

小儿咳嗽治疗中肺胃同调的重要性《素问·咳论》有云:“皆聚于胃,关于肺”,充分说明了五脏六腑之咳,均可通过胃而影响肺。而“

小儿咳嗽治疗中肺胃同调的重要性

《素问·咳论》有云:“皆聚于胃,关于肺”,充分说明了五脏六腑之咳,均可通过胃而影响肺。而“聚于胃”对肺所造成的影响,最终会形成脾胃受伤,水津失运,停聚生痰成饮,痰饮上逆于肺,形成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之重证。基于这个理论,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使用肺胃同调之法来治疗咳嗽。

考虑到小儿生理上“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病理上“易虚易实”的特性,他们在遭受外邪侵袭时,肺胃同病的情况尤为常见。由于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不足,而肺脾又首当其冲。肺因为气与外界相通,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胃因为食与外界相连,更容易遭受外邪影响。因此,对于小儿咳嗽的治疗,注重肺胃同调是非常必要的。

在施治过程中,我会根据具体情况加入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比如山楂、神曲、炒谷芽、炒麦芽、石斛、山药、扁豆,鸡内金、荷叶、苏叶、藿香、竹茹、枇杷叶、生姜、大枣或二陈汤、枳术丸及保和丸等和胃之品。这些药物既可以增强脾胃之气,增加抵御外邪之力,又可以使得中焦气机通畅,防止外邪留滞而生他疾。

对于小儿外感咳嗽之痰湿阻滞型,我通常会使用杏苏散加减来宣肺解表,化痰和胃。这种症状通常是由于小儿感邪后,表邪郁闭,肺失宣降,日久引起脾胃失和,以致脾运失司,湿邪内生,化而成痰。即使初起无痰或痰少,也可能因病久脾郁而聚湿成痰。再加上小儿肺气不充,咳痰无力或咳不得法,有痰难排,痰阻气道,加重咳嗽或反复不愈。此时外邪束肺胃,肺失宣降,极易出现纳呆食少,恶心欲吐,甚至呕吐的症状。针对这种情况,我通常会使用杏苏散加减:苏叶、杏仁、黄芩、法半夏、陈皮、茯苓、前胡、胆南星、蝉蜕、紫菀、枇杷叶、甘草、炒谷芽、炒麦芽。方中苏叶宣肺和胃,二陈汤、枇杷叶、炒谷芽、炒麦芽化痰和胃止咳。如恶心呕吐偏寒者加生姜,偏热者加竹茹,纳呆食少者再加鱼秋串、鸡屎藤;便溏者去胆南星加神曲;便结者加生山楂。

总的来说,“小儿易虚实 ,肺胃更当重”不仅是一种医学理念,也是我们在治疗小儿咳嗽时需要时刻牢记的原则。只有充分理解并运用这个原则,才能更好地为小儿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服务。

对于小儿外感咳嗽之痰湿阻滞型,除了使用杏苏散加减来宣肺解表,化痰和胃,我还常常会加入一些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药物,如百部、紫菀、枇杷叶等,以增强止咳效果。同时,对于那些由于反复咳嗽而出现的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问题,我也会在治疗中加入一些抗过敏药物,如五味子、乌梅、蝉蜕等,以缓解咳嗽症状并提高患儿的免疫力。

另外,针对小儿咳嗽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肺胃同调问题,我还常常会使用一些具有调理脾胃作用的中成药,如健儿消食口服液、醒脾养儿颗粒等。这些药物不仅可以促进患儿的食欲和消化功能,还能够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有助于更快地恢复健康。

除了药物治疗,我还非常注重对患儿的饮食调理。在患儿咳嗽期间,我会建议家长给患儿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蔬菜等,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患儿的肠胃负担和刺激呼吸道。

总之,对于小儿咳嗽的治疗,我始终坚持“肺胃同调”的原则,注重药物治疗与饮食调理相结合,以综合提高患儿的免疫力,促进患儿的康复。同时,我也呼吁广大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小儿的饮食健康和增强小儿的免疫力,预防小儿咳嗽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