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长新冠”这个话题还上热搜。 因为有国内团队发现23种长新冠标志物。 这个热搜有个好处是,从研究层面破除了之前某些专家的“科普式造谣”,比如什么“长新冠不存在”,“长新冠只是心理作用”。 这类科普式造谣,无视了客观存在的长新冠,给不幸出现长新冠的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不止一个有长新冠的读者跟我反馈过,最让他感到痛苦的不是长新冠带来的折磨,而是来自于家人的不理解。 比如,有人的长新冠是极度乏力,然后家人就会说“专家都说了,长新冠只是心理作用,你就是懒而已”。 这种家人的不理解,让不少长新冠患者,都出现抑郁倾向。 因为长新冠带来病痛折磨是客观存在的,但长新冠具有很强隐蔽性,比方说乏力、脑雾,都很容易被归咎于心理层面因素,这种外界的不理解的危害是很大的。 所以,我是强烈支持这类针对长新冠的系统性科学研究。 这个研究发现,新冠患者发病后两年存在4种主要的生物过程恢复模式。 然后该研究通过这4种“恢复模式”,获得23个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长新冠蛋白标志物,标志物与肺功能、长新冠核心症状等相关联,这将有助于长新冠高危人群早期识别,并为新干预措施的研发提供靶点。 说白点就是参考我们人自身长新冠的恢复过程,了解恢复机制,然后给治疗长新冠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