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寇将朱凡伤痕累累的双腿绑在了两艘汽艇上。随后,迅速启动游艇,巨大的压力将朱凡的双腿瞬间撕成两半,顿时,鲜血染红了湖面… 朱凡原名叫陆慧卿,出生于1919年,因其父亲在上海经营工厂,家境还算殷实。 然而,自从“九·一八”后,朱凡赖以生存的工厂,在敌人的炮火下化为灰烬,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又开了一个小商铺,可因为战乱,生意一落千丈。 此时的朱凡还是一名中学生,国土的沦丧,家境的破败,深深地刺痛了她,让她有了救国之心。 十几岁的朱凡动员家人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购买前线需要的物资,同时,她还带领同学们走上街头去募捐。 那时,朱凡的弟弟们还是小学生,为了让弟弟们认识到抗战的重要性,她拿出一张全国地图,对弟弟们说: “如果不抗日,我们就会成为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亡国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火迅速蔓延大半个中国,朱凡立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雪影社”。 这期间,她正式改名为“朱凡”,她跟解释说:“这个名字的寓意是,我要做红色队伍中里的平凡一兵!” 1939年,朱凡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到“江抗”去了,当时她激动地说: “我是一只小小的海燕,将自由飞翔在惊涛骇浪之上!” 然而,这一别,竟然是朱凡和家人的永别。 到了“江抗”。 朱凡以小学校长的身份做掩护,白天教书,晚上组织群众,教群众们唱抗日歌曲、学习文化知识等等。 不久后,朱凡的工作发生了变动,她开始担任流动教师,并负责巡视各个抗日小学的教学工作。 为了更好地落实抗日工作,朱凡奔波在各个学校间,虽然辛苦,可是她毫无怨言且每天都热情高涨。 然而,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让日伪军高度紧张,他们开始了大规模的、残酷的“清乡”运动。 为了保持革命火种,组织上安排一部分干部先撤离,朱凡也在撤离名单中,但她却果断拒绝了直言: “既然选择了抗日,我就不怕牺牲,我要留下来,继续和敌人斗争!” 此后,朱凡和留下的战友们,为了更好地开展抗日活动,几乎放弃了个人休息时间。 在保证抗日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他们还要和敌人周旋。 期间,一些战士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朱凡说:“敌人越是疯狂,我们越要坚强,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打不垮、打不完的!” 1941年7月的一天早上,朱凡冒着风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来到辛庄的一个尼姑庵参加重要会议。 不幸的是,组织内部竟然出现了叛徒,最终敌人将尼姑庵紧紧包围,在掩护同志撤离时,朱凡落到了敌人手中。 日军知道朱凡是领导,妄想从她口中得到关于新四军的情报,他们开始严刑逼供。 敌人搬出各种刑具,从吊打到老虎凳,他们统统用在了朱凡的身上。 几轮审讯下来,朱凡的身上布满了触目惊心的伤口,鲜血浸透了她的衣服。 肉体的疼痛并没有让朱凡屈服,她反而嘲讽敌问敌人:“还有什么本事,尽管使出来!” 朱凡的坚强让敌人更加丧心病狂,他们将辣椒水灌进了朱凡的口中,随后用棍棒敲打她的肚子,朱凡瞬间晕厥过去。 可只要清醒,朱凡就对日军和叛徒破口大骂,日军又用锋利的刀片,割掉了朱凡腿部的肉。 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后,朱凡依然怒视敌人,敌人知道继续审讯下去也是浪费时间,决定将朱凡处死。 那日,几名日军拖着浑身是伤的朱凡,来到了昆山湖边,他们将朱凡的双腿分别捆绑在了两艘汽艇上。 随着汽艇的发动,朱凡发出了“凄惨”的叫声,身体也被撕成了两半,她的鲜血染红了湖面。 朱凡牺牲了,芦苇荡在抽泣,昆承湖在呜咽,目睹了这个凄惨场景的百姓们,也落下了眼泪。 日军撤离后,战友们来到昆山湖打捞朱凡的遗体,整整找了三天三夜却一无所获,战友们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哭到不能自控。 朱凡牺牲了,但她的精神却鼓舞着战友和群众们将抗日进行到底,而就在朱凡离开后的第四年,我们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将日寇赶出了中国。 当然,这个胜利的代价是巨大的,几千万的同胞都死在了日军的炮火中。 所以,我们要牢记历史,让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永远流传下去,以此来激励后人。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