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就类似于PUA。 就比如现如今的个别老板说,要把公司当成家,迟早有一天你会成为高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越来越不对劲。 因为当高管这一件事情遥遥无期,军功爵制度就是如此。 军功爵制度总共分为二十级,第一级是公士,第二十级是彻侯,你要想混一个公士都已经是相当的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要成为公士,就必须要在战场上得到一个首级,而首级哪里有那么容易得到。 要知道,这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你得到的这个首级得来自甲士。 甲士是什么呢?战场上的士兵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甲士,第二种是徒兵。 要得到一个徒兵的首级可以说是相当的简单,因为徒兵就是一群没有经过任何训练,临时征调过来的百姓、囚徒(好像也不是那么简单)。 而甲士则不一样,他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负重三十斤,跑个十公里,完全不成任何问题,这还是一次性的量,要是碰上急行军的话,这个数值只会更加的恐怖。 而你试想一下,要在战场上得到这么一个人的首级有多么的困难。 而你就算得到这个功劳,也不一定是你的,相反,说不定还会受到惩罚。 首先,秦国的士兵分为五人一组,十人一组。倘若你这一组五人得到的首级仅仅只有两个,但是阵亡的己方士兵就有三个,那么功过相抵,等于白干一场。 只有己方士兵的首级数量超过阵亡数量,才能得到爵位。 其次,就算将军对着你说这个爵位是你的,这个爵位也未必能到得了你的手中。 当年湖北出土的《云梦竹简》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一名叫作黑夫的士兵写了一封信回家,其中有一段的内容是,他先是说相信秦王会将爵位落实到他们家,但后来又询问他的父母,这个爵位到底有没有落实到他们家。 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爵位在落实阶段可能会出现差错,要不然他也不会追问。 而你要是得到了一个爵位,也不要高兴的太早,因为秦国的退休年龄是在六十岁,就算你得到了爵位,受到恩惠的只是你的家人,你要一直在战场上干到六十岁。 而当时是处于战国时期,谁又能保证自己在战场上活跃几十年还能活着退出战场。 有的人或许会说,爵位不是有二十级吗?我要是关羽附身一顿乱杀,岂不是就能成为领导?不用亲自到战场上与敌人以命相搏。 这是事实,但又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识字,而这个前提就能将秦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直接压下去。 要知道,清朝识字的人仅仅只有百分之四十。而在公元前的战国时期,可想而知这个识字会低到什么程度。 更何况,军功爵制度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剥削,百姓的面前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打仗,第二条路种田,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要是无所事事的话,那就没有钱交税,既然如此,身上落点残疾那是正常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但凡十级以上的爵位你根本找不出一位平民出身,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外来的能人异世,就比如攻占巴蜀之地的司马错,开创军功爵制度的商鞅。 有的人或许会说,没有时间读书,那是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倘若我是天才,借助休闲时间读书,岂不是也能够识字? 又在战场上一帆风顺,是不是就能得到一个第一级的彻侯?又或者第二级的关内侯?不可能。 因为能得到这两个爵位的,都是人家大王的家里人,就比如大秦宣太后的弟弟魏冉,他就是彻侯。 就连白起这种战国时期有一半的士兵是死在他的手里的战神,也只能得到一个十六级的大良造,商鞅亦是如此。 他不是称为武安君吗?这个君与爵位并无关,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享受不到爵位的任何待遇。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秦国的士兵,能混到一个一级的公士,安安稳稳的退休,就已经是祖上积德。 要不然,秦国动不动就十万大军,二十万大军,乃至三十万、四十万大军的出动,就算把秦国翻过来,爵位都不够用。 既然如此,军功爵制度为什么能得到大家的推崇呢?还不是因为山东六国的制度太过于落后。 一个普通的百姓一辈子都当不上领导,秦国的领导虽然是小领导,但也好歹是一个领导。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