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许建亚诗《七绝.题图》
王国钧
许建亚
嶙峋瘦骨自疏狂,不与烟尘论短长。
客到山前争羡我,横空一笔写苍茫。
近读许建亚《七绝.题图》(以下简称许诗):“嶙峋瘦骨自疏狂,不与烟尘论短长。客到山前争羡我,横空一笔写苍茫”,感悟颇深。顾名思义,许诗是一首题图诗。同样是诗,题图诗自有题图诗的特点,即形象视角的同一性。它不同于处在气象万千的大自然当中,对于丰富的场景(切片)可以从不同的站位进行多维度地观察和思考,创作者场景的选择性可以更大,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对于同一静态画面,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由于其来自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经历和知识结构,因而眼光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导致每个人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反映,正像人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许诗就是对于黄山上著名的迎客松所作出的别样艺术反映,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审美价值,值得一读。本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另辟蹊径。黄山上的迎客松,因为其像是挥动巨大手臂欢迎各地来宾的的形状,而获得“迎客松”的美名。许诗没有从“欢迎”“友谊”“热情”这些传统的情感层面入手构思,而是以图为引,从青松的气质、风韵出发,情景交融地进行一番表白,表达了卓尔不群的一类人的形象,不落俗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题画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如王冕 《墨梅》就是借画,言“我”之心志,将画意加以发挥引申,使绘画借诗的境界意趣而得到升华。许诗中的“青松”,形象鲜明,借青松表现了一位超尘脱俗,心高气傲,自信甚至有些自负者的形象。全诗用拟人化的手法,似乎通篇都是在自我表白。“嶙峋瘦骨自疏狂”一句,宣示了气节,虽然消瘦露骨,但本性是豪放不受拘束的。“不与烟尘论短长”,表达了心胸,我是一棵顶天立地的青松,从来是不与烟雾、尘埃等计较什么短与长的,这里的烟尘当是指变化无常的小人。“客到山前争羡我”,客人们来到山前都争相羡慕我,羡慕什么?可能是各不相同。可能有人羡慕我高洁(不与烟尘论短长),有人羡慕我潇洒(疏狂),有人羡慕我豪放(横空写苍茫),等等。但是不是都羡慕?这是青松自信甚至是有些自负的想法,或许有像“烟尘”一样的人不但不羡慕,反而还怀恨。“横空一笔写苍茫”,这是全诗的神来之句,突破了历来将松的巨枝当作迎客手臂的意象认识,而是转化成在苍茫天地间挥毫泼墨的巨笔,很生动形象,顿使全诗意境开阔,意味高远,给人以不尽的想象。
3.化静为动。众所周知,一幅摄影作品,再怎么精妙都是静止的。如何让画面中的景色具有动态感,就需要通过作者的想象力和语言的功能,让它们生动起来,产生化静为动的效果。许诗中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想象和传神的动词,如“疏狂”“论”“羡”“写”等,使原本静态的图片,充满了动感,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看到)了松涛的怒吼,枝干的摇动,游客的注目,更有以天地为纸卷、云雾为墨正在书写的巨笔。以上谈了本首许诗的特点,当然,从诗的完善提高角度来说,还有以下两点值得斟酌。一是尽管诗名是“题图”,我认为也需要直接点明诗的主题,这样不仅便于读者理解诗意,也便于题图诗的传播。如宋代龚开《瘦马图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等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看到原画,但是一读到标题,马上就有一种登堂入室的感觉。有的甚至原画早已失传,而题画诗却流传下来了,靠的就是标题的作用。如本诗就可以标明“题黄山松摄影”或者选用其它什么更贴切的题目。二是用“嶙峋瘦骨”来形容松的枝干值得斟酌,从图片来看,那棵松树是比较粗壮的,没有一种“瘦”的感觉更没有达到“嶙峋”的程度。诗贵在形与情的有机统一,即既合乎自然形象,又能恰当表达情感。没有看到图片时,我以为是题的“太湖奇石”。因为太湖石以“瘦、透、漏、皱”为上品的标准。

王国钧,江苏南京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统计师,曾任南京市审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南京市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机关党委书记、兼任江苏省统计局南京调查局局长,南京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正局),江苏省统计学会副会长、顾问,市委组织部“南京市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命题专家”。著有诗集《晴空飞羽》《野风横吹》《雨花集》,统计论文集《统情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