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留学生定向选调,应该解读为“权力世袭制抬头”吗? 东汉末年,民谣有云:举秀才,不知书,查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首民谣的思想,主要是讽刺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彻底失灵。几年后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土崩瓦解。 最近,归国留学生定向选调政策出台被炒上热议话题,这一政策令人诟病的地方主要在于:出国留学代价不菲,能出去的不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就是背景类似“北极鲶鱼”的官宦之后。 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体制,出国留学拿钱换文凭成了规避高考曲线救国的独门秘诀,在发放文凭的单位中,或许还有为数不少的“野鸡大学”,根本教育不出什么高素质人才。 现在归国留学生定向选调政策一出,不仅高考不用担心了,连比高考还严格的公务员考试都可以规避,这样的政策岂不是令一部分人喜笑颜开。 人们担心,这样一来,势必导致权力与资本进一步绑定,社会阶层彻底固化的那天距离绝大多数普通人越来越近。 当然,这一政策出台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可以吸引一些有才华,有思想的年轻人回流,避免白白地给外国贡献人才。 说到底,任何政策,制度,机制,只要过程公开透明,标准公平公正,老百姓是不怕的。 你要是真选出了高素质,清廉守法,勤政为民的人才,那也没有人会质疑。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些政策只要有人为操作的空间,就存在权力寻租,腐败和暗箱操作的余地,并最终导致各种各样的奇葩现象。 对“归国留学生定向选调”政策抱有信心的人们可能是善良的,但他们可能不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