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19世纪。作为商人、包税商、城市建设者、工匠以及农民,华人移民在东南亚殖民

18-19世纪。作为商人、包税商、城市建设者、工匠以及农民,华人移民在东南亚殖民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不仅殖民者对他们褒奖有加,即便那些位于东南亚大陆地区的本土王国,如暹罗和越南的统治者们,也都认为在他们各自国家建设的诸多领域,从经商、航海到包税,甚至包括地方行政、精明代理和军队兵士,华人均属不可缺少的资源。 然而,华人的作用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基于他们维系着与中国之间的通道。无论是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或暹罗人,所有统治者都需要能干的、具有良好关系的华商在他们的居住地与其中国家乡丰富的资源之间充当联系桥梁。 即使是在日本,尽管日本当局对于出境旅行严加限制,并且对侨居当地的外国商人疑虑重重,但是,日本同样需要华人为其充当贸易中间商,并通过他们获取战略情报。 尽管中国的朝廷对于向外迁徙,对于移民者个人,都不加信任,但是,就移民自身而言,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完全可以和侨居地的外国人相互合作,即使担任殖民当局的“官员”也无可厚非。 其时,无论是国家观或公民观都还没有进入到东亚的语境当中,而在外国土地上谋生同样并不意味着忠诚于外国政权。在殖民地早期,“中国性”并没有成为东亚的一个“政治性概念”,也没有成为忠诚于民族国家的核心意识。 如前所述,华人在异国他乡得以打出一片天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们的原居地社会。他们依赖于原居地的特殊关系,包括家族、方言、同乡、礼俗关系,还包括招募移民进入异国他乡的庇护关系。 在殖民世界中,商人桥头堡通常是移民以及其移居地之间不可缺少的联系点。在殖民统治势力薄弱或缺失的地区,如马来亚和婆罗洲,当地土著统治者就是他们最初的庇护人。尽管有些移民得以在移居地建立起他们的自治政府,拥戴自己的领袖,如罗芳伯和令人敬畏的叶亚来,但在清朝中国整体保守的政策下,中国国家力量并不能保护华商利益,中国的实力不愿意越出国境,使得华商们终究无法对抗欧洲殖民统治,无法有效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