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深秋:如何做一个有心眼子的健康人#论道岐黄##国医的精诚力量##中医式生活# 九

深秋:如何做一个有心眼子的健康人#论道岐黄##国医的精诚力量##中医式生活#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韩翃《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明天降温,周末降温,下周降温。寒露是深秋。随着温度日渐下降,门诊患者的症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部位:咳嗽,关节痛,胃疼,食欲不振,市面。

保护好5个部位,你就是一个有心眼子的健康。

总的来说,肺病的人、心血管病的人、胃肠病的人、关节病的人、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冻。

1.头部。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缺乏。秋季尤其不宜晨起洗头,还骑自行车、开车外出。易受风寒。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患者、偏头痛人群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最好戴个帽子。

2.颈肩部。颈部有很多血管,颈部血管受冷,不利于脑部供血,还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感觉肩颈凉的人可以出门给自己围个围脖。

3.腰腹部。腰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肝肾经穿过,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而肚脐部分又称神阙穴,是人体的长寿大穴,需要保护好。督脉、肾经膀胱经等走行腰部。

4.关节。关节应格外注意,若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若是膝关节觉得冷,可以给自己加一个护膝,或者将双手搓热覆在关节上。

5.双脚。“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学会如何挨冻

第一秋冻必须顺应天时。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第二南北方秋冻有区别。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那些保护胃部免于受寒的方法

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

除了蜂蜜、梨,山药,还有哪些食物护胃防冻。

花生性平,味甘,主治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等症状。最佳吃法:新鲜花生最好连壳煮着吃,这样容易消化,花生壳和内层红衣还能起到医疗保健作用。最好搭配:搭配红枣,能补脾益血、止血。对脾虚血少、贫血有一定疗效,对女性尤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