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安聊书系列 ——
想聊一本书,又不止于想聊这本书
《图解瑜伽经》
(此文四千字左右)
《瑜伽经》,是作于公元2-5世纪间的一部瑜伽经典,作者是印度人帕坦伽利。这部古书,第一次梳理了瑜伽的定义、内容、修习方法等。
这本《图解瑜伽经》是在古书基础上,做的现代阐释。包含了印度教文化概览、古书原文翻译和注释等。对于第一次接触梵文经典的我来说,算是相对易懂的了。
众多运动里,我还蛮喜欢瑜伽的。它不会让你气喘吁吁,也没有装备门槛,手机放首轻柔背景乐,穿个睡衣,在床上就能四肢拉开地启动了。
当然,以上只是停留于业余运动的瑜伽印象。
如何理解传统瑜伽呢?这是本书帮我解答的第一个问题。
瑜伽的发源背景是印度教文化,它是历史上的一个哲学流派。除了现代人熟知的健身方法,它其实还包含有自己的宇宙观、修行路径等,它是一整套的处世哲学,和几十分钟的瑜伽课不是同一个概念。
几千年来,瑜伽形成了各种流派,比如王瑜伽、智瑜伽、业瑜伽…产生于11世纪的哈他瑜伽,是我们现今最熟悉的,它主要通过身体的姿势、呼吸和冥想来调节身心和谐。《瑜伽经》所描述的则是最古老的王瑜伽。
下面就记录一下本书带来的第二个认知点,关于王瑜伽。
首先,它带有很浓的宗教信仰色彩。
《图解瑜伽经》书里写到很多印度教神话,比如不同的神的名字,神又有不同的化身,看得我有点晕,还没怎么搞明白…印象里提及最多的是“奎师那”,它是主宰万物的神,瑜伽的修习便是要达到和神合一,从而获得现世解脱。
这部分和佛教有些类似,读起来有熟悉感。
书里提到“业”的概念:业有三种,身口意,即行为、语言、思想。分善恶和无记(不善不恶)。
以行为来说:
“每一个行为都产生一个结果,在意识中留下印记,不仅是我们的意识导致我们的行为,而且是每一个行为都反过来在意识中留下印记,影响我们的意识。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是什么强大的作用力使我们成为了现在的我们,以及可以使我们今后变成什么人。”
我们的每一个当下行为它都会带来“业”的影响,可能是善的,可能是恶的,也可能是无善无恶的。我们的行为印记,哪怕只是吃一碗饭、拔一根草那样微小,它们也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为人、生活和心态。
除了明显可见的行为,还有不怎么可见的语言和思想。
之前看柯蓝访谈的时候,主持人易立竞问她,怎么看那些微博上骂你的人。柯蓝说,那些人都是在造他们自己的口业,跟她没关系。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口业”的说法。在“业”的视角里,我们出口的语言,和未出口的思想,都会给自己带来或短期或长期的影响。
而瑜伽修行,和佛教类似,是为了清除我们的“业”,重点清除“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我们了解这方面(业)的内容,并决定控制这程序时,我们就会有效地控制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人。我们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就只能受我们过去活动产生的各种趋向的控制。瑜伽师将运用这一力量追求至善的目标,彻底净化自己的意识,以获得永恒的自由。”
永恒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呢?
“人达到真正客观和感官控制的境界,可以在充满知识、平静和谐的状态下行事,从此不再困惑,不再受消极心理活动的影响。”
不仅没有了消极影响,而且我们的心变得足够澄净,能够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书里把这种心的状态比喻成“玻璃”:
“它恰似一块优质透明的玻璃:当我们透过它看东西时,我们看不到它,而是清楚地看到它后面的一切。意识的这种纯净状态,是瑜伽所追寻的。”
我很喜欢这个玻璃的比喻。玻璃是透明而坚硬的,此时我们看到的外界没有了自我滤镜,看到的是如实呈现。我们看得更清晰、更近,也更能去感受了。但这种看见和感受,它不再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干扰,我们有着坚实的玻璃边界。
这个玻璃边界,它隔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身体所在的现实,一个是内心所在的灵魂。瑜伽提及的那个永恒自由,它不是由身体由现实世界带来的,它的立足点在于内心。
这便要谈及瑜伽世界观的另一个视角,那便是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的绝然分别。
在王瑜伽的世界观里,世间有两种能量:一个是物质自然能量,一个是灵性超然的能量。“灵性能量是生命和意识。物质能量只不过是一个依靠灵性能量的对象。”
但人们往往会混淆这两种能量,尤其是容易把自己和由物质能量制成的身体看成是一回事。这时候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由身体带来的。瑜伽观念里,正是这种混淆,让我们感受到痛苦。
“生物一旦这样做,其欲望及行动自然就都围绕着躯体转。即使这种与我们的躯体有关的概念扩展至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星球,我们这个太阳系……其核心依然是假我,就这样以假我为中心延伸出去…”
瑜伽里的“假我”是物质世界里的“我”,它和灵魂的“真我”相对。我们日常中的痛苦,就在于执着于假我,而事实却是“没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甚至我们的身体也不属于我们…我们最多只是借用一下而已。”
也就是说,世间的人们特别容易去通过外在来构建自我意识,比如身体上的身材、穿着,社会关系上的家庭、工作,地理位置上的居所、视野,这些“我”在瑜伽看来,都是假我,或者说,是用以借假修真的工具,它们只是求索中的某个阶段,而不是人生目的。
再往细了说,《瑜伽经》认为物质有三种自然属性,分别是善良、激情和愚昧属性。最高级的物质属性是善良属性,它会带给我们健康平静、快乐和知识等。但它始终是物质的,和真正的超然存在即灵魂是有本质区别的。
善良带来的是快乐,是利己的,是灵魂的工具;灵魂带来的是喜乐,是非利己的,是纯粹的自我。要想从善良达到喜乐,从物质超越至灵性,我们必须要使用灵性的方法。
“仅仅是在尘世层面上的对自我的了解,包括对心理的详尽分析和自我反省等,并不引导人走向超然存在,或使人最终解决问题。要想受到启发和得到解脱,我们必须采用真正超然的程序——瑜伽的程序,也就是说灵性层面的超越必须要灵性的方法。”
我们日常的心理认知若只是局限于物质层面,那它再怎么积累也无法突破到灵性那一层,也就无法带来永恒和彻底的自由。这一点挺有意思,它点明了我们需明了自己目前所处的认知层次。
不过我也会有不确定的疑惑,那就是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它们必然是泾渭分明的么?存疑待解吧。
王瑜伽是通过灵性的修习去净化我们的心,从而抵达永恒自由,获得现世解脱。它的宗教色彩在于,它需要神的帮助来达到永恒自由,即要通过修行终止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与神合一。
但这种合一不是说我们要失去个体性了,被消融了,而是“忘我却不会失去形象和存在”。瑜伽要达到的一个目的是和神合一,同时也要“认清我们永恒的形象,永恒的个体性”。
“永恒的形象”“永恒的个体性”,我的初步理解是我们灵魂的样子。
以上是瑜伽的世界观,那具体怎么修习呢?
王瑜伽的核心是八支行法,即:
自律
奉行
端坐
控制呼吸(调息)
收回感知力(摄心,制感)
集中注意力(专注,执持)
冥想(禅定)
全神贯注(三摩地)
前五支称为“外修法”,主要修行为,后三支称为“内修法”,主要修精神活动。这八支也是先后的步骤,必须要一个步骤跟着下一个步骤,连贯进行,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合体。
王瑜伽被认为是瑜伽流派里最难的一支,它的难点就在于自律和奉行。
“经文中的最后三个内容,即:苦行、学习经典和敬爱神,是瑜伽练习本身的基础。如果不忠实、严格地按照八部瑜伽的前两个步骤做,为完成其他步骤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练习不同的坐姿、呼吸控制、冥想等,都只会带给人微不足道的短暂的物质结果,离瑜伽之途所给予人的完美利益相差甚远。”
也就是说,瑜伽标志性的体式运动、冥想调息等都只是冰山一角,更重要的练习部分是它们底下自律、奉行的生活方式。
于我而言,这部分生活方式里的宗教色彩会有点不太适配,比如敬爱神。我对印度教的神没什么感觉,倒是可以把这个敬爱神替换成自己的自然信仰、宇宙观,既有的对天地之道的敬畏。
自律这一点是深为赞同。比如瑜伽不仅包括精神上的净化,还重视身体上的清洁,包括饮食的清洁。虽然瑜伽认为物质和灵性是分开的,但不得不说,清洁的身体状态更能帮助净化我们的感受和内心。个人觉得两者是有相互连接着的互动的。
最后,想提及瑜伽的冥想,我在本书收获到了很具体的冥想指导,颇受用。
如何专注?
“集中注意力,心专注一处,专注点可以是身体内的一处,如脐、鼻尖等,也可以是外界的对象,如月亮、神像等。即把心贯注在经典推荐的某物或人物之上,使之凝定而不散乱。”
“例如,当我们说自己在冥想观音的时候,我们不仅试图将思想固定在她的理想形象上,而且还试图回想她的故事、神迹等。这些都仅是为真正意义上的'专注'和'冥想'作准备。”
“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部分被专注对象吸引,也就是当我们的意识在自觉的状态下持续不断地向一个方向流淌,冥想就形成了…冥想的过程可以比做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持续不断且平稳地注人水。”
这个形容帮我形成了一个很具象的感知,看着自己的意识形成意识流小瀑布,灌注到冥想对象里。这个很有意思,它不是发散式联想、乱想,而是专注下的、有引导向的意识流。
而且这个引导,其实也可以运用在生活里,尤其对于我们平时的万千心念,瑜伽不提倡去减少或阻止心念,而是要去“正确地引导和运用心念”。
那什么是成功的冥想?
当“感知和被感知的对象贴近,直至内心清晰地反射被感知的对象”时,我们的冥想便成功了。当心与冥想对象合一,主客观完美结合时,便达到了“全神贯注”即“三摩地”的最高阶段。当通过冥想抵达三摩地时,“人认识了梵,并与至尊梵连接”,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与神合一。
不谈高级阶段,冥想会对我们的日常产生什么影响呢?
“人可以靠冥想,战胜那些与各种痛苦有关的心念作用。当然,这要在前面讲过的苦行、诵读等瑜伽起步阶段的基础之上。像洗一块脏抹布,首先必须用肥皂分解掉脏东西,然后再用干净的水把它清洗掉。”
冥想便是那洗掉脏东西的水,它是我们净化内心的练习,或者说是我们擦拭自己那块尚有污垢的玻璃的过程。
以上记录了下本书所描述的《瑜伽经》世界观和修行方法。由于认知所限,也只是尽己所吸收的部分做了记录。总结下来,精华的是这俩字——即“净化”。
写作期间,豆瓣上搜到一篇黄宝生老师写就的《瑜伽经》导读,里面的内容更丰富和专业,包含了和瑜伽相关的数论哲学、有无种子的入定状态,还有和《奥义书》《薄伽梵歌》其他古典的关系等等,大家感兴趣可找来参考。
除了《瑜伽经》,之前也读了《塔罗冥想》《圣经的故事》《道德经》等。对这些书的好奇,不是说要皈依哪种理论,更多是在增加认识世界的角度,然后在角度之间去寻找、融合、进化出自己能够链接到的看世界的镜头们,或者说是打造自己的玻璃们。
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 / 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凡真实的,必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