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坐在央视的演播室里,镜头前的他依然保持着那张冻龄的脸庞。
从1971年在石家庄出生到现在,48岁的他已经经历了太多。
父母都是邮电局的职工,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饭盒放在车筐里,相伴的身影透着浓浓的温馨。
康辉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度过了自由自在的童年时光。
小时候的康辉是个十足的淘小子,整天和小伙伴们到处疯玩。
爬山时,他在山间灵活穿梭;爬树时,蹭蹭几下就到了高处;就连爬墙对他来说也不在话下。
尽管如此,康辉始终有自己的原则,从不撒谎、打架或欺负人。
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无论面对何种考试,他都能稳稳应对,成绩如同他后来那冻龄的容颜一样,让旁人只有羡慕的份儿。
父母给予了康辉足够的成长空间,从不刻意管束,因为他们深知康辉心里有数。
姐姐对康辉更是疼爱有加,姐弟俩的感情十分深厚。
那时娱乐活动不多,姐姐常带着他去看电影,小小的康辉就这样成了个电影迷。
只要在家,除了睡觉,他大多时间都守在收音机旁,听着歌曲、广播剧、评书,还有报纸摘要,各种节目他都听得津津有味。
姐姐偶尔打趣,让他模仿广播员说话,他便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姐弟俩的笑声和着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一起飘出窗外。
午后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点点光影落在地面,那画面满是惬意与美好,仿佛预示着未来有着无限可能。
高中时,学校为了庆祝建校百年制作了一档纪录片,需要找人配音解说。
经过一番挑选,康辉得到了这个机会。
去电视台录音时,他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好奇,眼睛里满是新奇的光芒。
当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后,康辉在家中看到画面、听到自己的声音从电视机里传出来,那一刻,他心里莫名涌起一股热血沸腾的感觉,第一次发觉自己的声音竟是如此好听,也深深为这从电视里传出的声音感到自豪。
电视台那边同样认可他的声音条件,没多久便邀请他去做兼职,负责播送新闻。
反正都是录播,康辉合理安排好时间后就欣然开工了,那段时光他过得格外开心,也由此萌生了将播音作为终身职业的想法。
高考填报志愿时,康辉陷入了纠结之中,不知该选择哪所学校才好。
正巧姐姐的同学们来家里玩,大家七嘴八舌地给他出主意。
其中一位同学极力推荐北京广播学院,把那儿夸得天花乱坠,说什么电视电影方面最厉害,校园里仿佛到处都是大屏幕,能随意看各种电影。
康辉听着这些描述,脑海里浮现出那宏大又充满吸引力的校园景象,心中满是向往,没怎么犹豫,就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上了“北京广播学院”这六个字。
高考结束后,康辉像脱缰的野马,尽情玩耍放飞自己,丝毫不担心录取的事儿,就等着通知书送上门来。
可左等右等,通知书却迟迟不见踪影。
一开始康辉还挺淡定,反倒是康爸先着急了,父子俩赶忙打电话询问,得到的答复却是录取名单上没有康辉的名字。
那一刻,仿佛三伏天里一座冰山猛地插进心里,父子俩愣了好久,然后异口同声地说:“不可能。”
1989年的盛夏,骄阳似火,康爸向单位请了假,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带着康辉踏上了维权之路。
他们顶着烈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学校、教委、招生办……不知跑了多少个部门,敲开了一扇又一扇门,每到一处,父子俩都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讲述一遍又一遍。
康辉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爸爸被汗水浸湿的后背,心中五味杂陈,既心疼爸爸的辛苦,又对自己的录取情况充满担忧。
当时的成绩是由当地高考办专属部门统计好后,以电报形式发给志愿表上的学校。
康爸找到这个部门,说没收到通知书,工作人员却一口咬定不可能,康爸坚持要求查看成绩发送记录。
工作人员查看了好几遍,都没发现康辉的名字,便轻描淡写地说:“那就是没考上呗。”
康爸一听,语气坚定且不容置疑地一字一顿说道:“不!
可!
能!”
说着,他拿出写着康辉成绩的纸条,工作人员这才慌了神,赶忙和康爸一起翻查所有文件。
原来,当年北广在河北只招3个人,第四名考生分数虽不够,却通过一些暗箱操作手段,摇身一变成了第一名,还在家美滋滋地庆祝收到通知书呢。
所以工作人员拿到的表格里根本就没有康辉的名字。
真相大白后,康辉的名字终于重新写在了第一行。
康爸就站在工作人员身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他发电报给北广,直到确认无误后,才肯离开。
后来,康辉终于收到了那份迟来的通知书,金秋九月,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在了北广校园里,虽说眼前并没有想象中那满是大屏幕的校园景象,但能踏入这所心仪的学校,他依旧兴奋不已。
大学四年,康辉与同班同学文清、海霞等人一同认真学习,刻苦练习播音技能。
在这期间,他还邂逅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刘雅洁比康辉小两届,两人相识相恋,开启了属于他们的浪漫故事。
不过,那时的康辉可是个十足的钢铁直男,不解风情又不懂浪漫。
第一次约会,他居然带着刘雅洁去逛街给别的同学选礼物,刘雅洁心里还盼着最后康辉能给自己买点小玩意儿呢,结果康辉倒也买了,只是一根冰棍而已。
还有一次在车站分别,刘雅洁上车后,特意挑了个朝着康辉那一侧的靠窗座位,满心期待着能和康辉来一场隔窗相望、挥手道别、泪眼汪汪的琼瑶式场景。
可等她坐好,打开车窗四处寻找时,却发现康辉早就没了踪影,那速度,仿佛再多待一会儿都不行似的,估计都快到家了。
尽管这些事让刘雅洁偶尔有些小失望,但她可不是那种追求虚无缥缈浪漫的傻白甜,她深知康辉身上有着难得的闪光点,是个值得托付的人。
毕业后,康辉顺利加入央视,第二年就挑起大梁,开始主持《国际报道》。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而刘雅洁也特别懂事,虽然不像上学时那样天天能见面,她也从不闹情绪。
后来,刘雅洁毕业后也入职了央视,只是从事的是幕后制作工作。
2000年,这个有着特殊寓意的千年一遇的年份,康辉和刘雅洁结束了8年的爱情长跑,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6年后,康辉搭档李梓萌,稳稳地坐进了《新闻联播》的直播间,这一坐,便是长达16年之久,直至现在,他依旧在这个备受瞩目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期间,他还多次担任大型节目、盛事的主持工作,就像今年春节期间的冬奥会,在闭幕式上,运动员们嗨翻天不肯退场时,那几次喊话劝大家回到座位的声音,正是出自苦口婆心的康辉之口。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康辉和刘雅洁在结婚前就达成了丁克的共识。
这22年里,夫妻俩感情纯粹如初,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愈发深厚,日子过得平淡又幸福。
回到家中,两人共度二人世界,一起读书,在宁静的小道上悠然散步,轻声聊天,或是逗逗可爱的猫咪,享受着惬意的生活。
然而,对于他们的丁克选择,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就连康辉的父母也难以接受。
在老人看来,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当过父母更是人生一大遗憾。
在父母离世时,都还因为担心康辉老无所依而放心不下,带着这份牵挂与遗憾离开了人世。
这也成了康辉心中最大的遗憾,他坦承自己后悔了,如果早知道有个孩子能让父母走得安心、了无牵挂,他愿意去改变选择。
可即便如此,后来的康辉和刘雅洁依然延续着丁克生活,在他们看来,两人都是事业型的工作狂,如果有了孩子,势必要有一个人放弃事业、搁置梦想,无法再全力以赴地去追求自己所热爱的工作。
他们更喜欢夫妻二人独处的那份惬意,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自己。
他们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对彼此以及对下一代负责的体现。
毕竟,如果不能全心全意地去照顾孩子,又或者因为放弃事业而心生怨怼,那生活恐怕会变得一地鸡毛。
他们深知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去抚养下一代,所以选择丁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智的决定呢?
只是,康辉也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忙于工作,疏忽了和父母进行深入的沟通,没能让父母理解丁克这种现代生活理念。
要是有充足的时间,让父母看到小两口事业不断进步,日子过得幸福甜蜜,再加上如今社会医疗、养老等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完善,或许老人也能慢慢接受他们的选择吧。
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违背法律和道德,旁人其实并无资格去评判、去指手画脚。
康辉和刘雅洁选择了属于他们的生活道路,在这条路上,他们享受着独有的快乐与幸福,这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