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苏联人为翻译“视死如归”犯难,毛主席巧妙解释令斯大林大为叹服。 1950年2月16日,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宴会,庆祝中苏会谈成功并欢送毛主席回国。 对于毛主席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来说,这次外交活动均取得了双方满意的结果,毛主席在周总理的配合下为新中国成功争取到了大批外援,并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斯大林则在远东为对抗美国争取到了一个强大的盟友,并进而将苏联的影响力伸展到中南半岛,因此非常高兴。 两位国家领导人在宴会上亲切交谈,多次干杯,气氛友好热烈。 斯大林请毛主席谈谈同国民党军队战斗的艰苦岁月,毛主席说,自己有一次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战士们多次冲锋都没有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情况十分危急。 这时,部队的指挥员站出来,号召大家要“不畏艰险,视死如归”,在许多人牺牲,付出巨大代价之后,他们终于冲出重围,转危为安。 毛主席说的“视死如归”本来是中国一个通俗的成语,但苏联方面的汉语翻译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却犯了难。 翻译先是请毛主席把四个字写在纸上,盯着字认真端详了一会,却还是茫无头绪,真正难以翻译的是这个“归”字。 如果直接翻译成“把死亡看做回去一样”,可能达不到毛主席想要表达的效果,斯大林听了都会觉得莫名其妙。 于是,苏联翻译只能请毛主席帮助再解释一下,毛主席说: “这是中国古代小说《说岳全传》里中国一位著名的将领岳飞使用过的一种说法(“视死如归”见《说岳全传》第61回),中国字‘归’,在这里不是通常说的‘回来’‘再来’的意思。在历史上,‘归’的意思是‘回到原本状态’。”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岳飞这个名字,但并非所有人都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含义,这个成语应该这样理解:“像看待自己回到原本状态一样看待死亡。” 毛主席说的“归”,其实不是“回去”的意思,而是“返璞归真”的归,如东汉班固写的《东都赋》中所说:“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 斯大林耐心听完翻译对毛主席所作解释的翻译,略加思索,小声地对翻译说: “看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位天才的统帅,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和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