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非常的发达,人口也十分众多,朝廷是如何进行人口管理的?

紫山看历史 2023-04-18 00:05:03

每家每户都有户口本,这是我们身份的象征,也是一个家庭的证明。现代管理人口的方式十分的先进,而且对于人口的统计也十分的方便。但是古代的时候,由于交通,科技的落后,对于人口管理的方式也十分的多样。那么唐朝的人口管理方式是什么?

人口管理的介绍

在中国的历程中,户籍制度是国家对人口管理的一种方式,早在殷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商朝时候就进行了户口登记,在西周时期就有专门管理户口的官员。

正式的户籍制度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管子禁藏》中有:“户籍田结”的记载;在此之后的统治者沿袭并且发扬了这一制度,形成了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人口管理制度。这种户籍制度是国家进行人口管理的基础。唐朝也如此,利用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严格管理。

在籍人口管理

对人口管理首先要进行人口登记,唐朝承接了隋朝的制度,注重户口的登记,对于不同的人,依照不同的时间进行登记,一般民户每年的年底进行登记,编制为乡帐和计账,隔三年再根据计帐重新对户口进行登记。

对人口的变动情况,例如生老病死等,要在事情发生时立刻进行报告。对于奴隶,在每年的一月进行登记,对于宗教人员,登记时间不一定,国外的留学者要是在唐朝居住超过九年的,也需要对其进行登记。唐朝对户口的调查和登记以“手实”和“貌阅”为主。

1.手实貌阅调查户口

手实,是在基层官员的监督下,民户通过自诉,将家中的人口、田地和承担的赋税等情况,由民户自己填写。在唐朝,户籍主要是根据手实来完成的。

手实由里正负责编制。手实的内容“具民之年与地之阔狭”,也就是民户的土地具体拥有情况和民户的年纪。唐代手实的具体内容,开篇介绍了民户家庭的基本情况,紧接着对户口的变动进行详细报告,接下来是对家中所拥有的田地进行报告,手实最后的内容为户主的保证词,户主要保证前面所说的事情都是真实的。

在手实的最后写着“如后有人告隐漏一口,求受违敕之罪,谨牒”。牒在唐朝具有重要地位,它可以让官员之间的信息进行流通,也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在官员判案的时候。

唐朝手实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户主及近亲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及健康状况等;第二个部分为每户所拥有的田地以及田地的具体方位和田地是“常田”还是“部田”,第三个部分为户主的保证词。

手实在掌握民户的基本情况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一方面通过户主自身去向官府报告其家里面的具体情况,这样节省了时间和财力成本,另一方面户主对自身的情况熟悉,对于户籍内人口、土地的变动了如指掌,这样对于官府对人口的调查也提供了方便。

2.貌阅记载的事项

貌阅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代如若按照之前的“案比”制度对人口进行调查,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案比”是要挨家挨户进行具体调查。

户籍制度在这期间是以“土断”为主,即不管是原来就居住在本地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流动到该地,在编制户口时,都编制在居住的地方,并在该地方缴纳赋税。

到了隋代,逐渐恢复正常的人口统计政策,从这一时期开始,对于户口的统计方式便称为“貌阅”,隋代为什么要恢复“貌阅”,其主要原因是为了扩大税收和军队力量,而其中“兼令析籍,各为户头”的办法,与秦朝秦商欺所施行的“分户令”大同小异。

“貌阅”这一词,在该时期的最早记载。“貌阅”在古代还有一个别称,是“团貌”,《隋书食货志》中就有讲述,唐继承隋朝的制度施行“貌阅”相关的法令。

《唐会要团貌》中记述了唐代“貌阅”的情形:“天下诸州,每岁一团貌,既以转年为定,复有籍书可凭。自今以后,每年小团宜停,待至三年定户日,一时团貌。”据此得知,唐朝对户口进行登记和调查都是有规律的,国家每三年就要编一次户口,每一年就要造一次计帐。

如若貌阅所记载的事项作假,那么就会有相应的惩罚,我们从《唐律疏议》中就可以找到惩罚的具体措施。唐朝通过貌阅对民户的户籍信息调查清楚,以此为基础,将民户分为九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民户所拥有资产的数量。

唐朝对于户籍的编制非常严格,律令中明确规定“貌定”后不得“更貌”,即不可以随意更改户籍信息,对于户籍信息的更改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民户数量的出生和死亡,分述为“貌加”和“貌减”。

对于民户的伤残状况的更改也要根据民户具体的身体条件来改变。唐朝在天宝年以前,每年都是按照“貌阅”制度对民户信息严格调查,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动荡,不利于这一制度的施行,五代之后“貌阅”便彻底消亡。

户口编制

1.在籍人口的管理机构

在中央,户部是对全国人口进行统一管理的最高机构,其中的官员包括尚书和侍郎,他们的职责是“掌天下户口井田之政令”。人口管理政策的制定者是户部和户部司。

在各州府,设有曹、司户参军,来对本地户籍进行管理。在各县设有司户佐、史、帐史来管理本县户籍。除此之外,各个区域还有“籍坊”。《长安志》中就记载:长安永宁坊“东南隅,京兆府籍坊。”

该文记载的“籍坊”就是指户籍的管理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记载和保管户籍。后来,又将“籍坊”改为“籍库”,但其所管理的事项没有很大差异。这样就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户籍管理机构。

2.户籍的编造与管理

户籍是国家对居民进行管理的重要制度,官府对辖区内的人口情况进行登记、申报,并且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唐朝户籍的文书种类多,法令详细,在我国古代户籍的发展相对成熟,对其他朝代和日本等国家都有巨大影响。

但是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有些地方虽然处于唐朝的管辖之中,但在户籍的管理方面还是有差别。在贞观年间,户口的统计范围很大,包括陇山以西和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这种能够大范围的进行户口统计,得益于户籍政策的完善。

在唐睿宗时期,户籍政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更加完善,在户籍编制所使用的格式、所遵循的程序、编造的具体时间以及对户籍的审查等都有具体规定。

唐朝每户户籍分为三份,州和县保留其中的两份,户部保留最后一份。到天宝三年的时候,户籍又分为一式四份,多出来的那一份需要呈交给尚书户部。唐朝的户籍每三年进行一次编造,具体时间为“定户以仲年,造籍以季年。”

唐朝户籍的格式,根据前文所述的手实情况我们可以得知,户籍的基本内容有“户主及近亲的姓名、年龄、职业等;所拥有土地的数量、位置、质量等;户主的保证词。”

到了开元年间,户籍的格式完善:其一是官员的注释;其二是增加了户的等级;其三关于所盖之章的规定;其四是关于数字的书写方式;其五是对所受之田进行登记。

在此期间,唐朝对户籍的编制有了更加严格的审查程序,《唐六典》载“自今已后,应造籍,宜令州县长官及录事参军审加勘覆。”足以见得唐朝户籍制度严格的审查程序。

在民户的分级方面,唐朝按照每户所拥有的财产进行分级。武德六年,天下户“量其资产”,初定三等;贞观九年,“天下户依为九等。”《通典》载:龙朔三年,“卫士八等以下。”此“八等”即指户籍等级而言,此制为九等户制己“推广普及于设置军府地域内全部人民之确证。”但是因为中央的赋税摇役比较繁重,导致许多民户破败,脱籍的状况一直出现,正如李剑农所说:“农民逃亡之潮流,在贞观中己开启。及入高宗历武后、中宗、睿宗至开元初,赋役与逃亡相逐之潮流,遂益汹涌不可遏止。”

3.流民管理

唐代在商业发展迅速的时候,农民手中的土地被兼收,这使得其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民户真实拥有的土地要更少,民户拥有的土地数目在减少,但是赋税摇役却不断加重。

虽然《唐律》中有述民户逃税有惩诫,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民户向外流动,以期寻求更好的生存,于是唐朝对一系列人口流动作出具体规定措施。

逃亡的民户会让政府的税收降低,不利于社会的安全,也可能危害统治阶级唐朝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方法,一种方法就是“括户”。

括户就是通过对每家民户的户口进行审查,把隐瞒没有上报的逃户找出来,送回其故乡,或者编入当地户籍。唐代建立以后,几乎每个时期都有组织括户,其中有三次的规模较大。

武则天统治时期,赋税摇役加重,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情形,于是,武则天不得不开展括户。唐玄宗时期,逃户的现象进一步扩展,其中部分逃户逃到城市中谋生路,还有部分隐居深林开辟荒地,绝大部分则被地主雇佣。

唐政府在人口流动方面,通过括户,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税收,但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了人口流动的合法化,这样对于不管是民户还是中央都有益处。

唐朝的人口管理,主要的优点是比户籍编制的范围囊括性大,包括国家大部分地区;而且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户籍管理机构;同时对于别籍和脱户也做出了具体的处罚规定,也促进了人口流动的合理化,这样利于国家对民众的统一管理。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