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美国内战爆发,看似有碾压优势的林肯总统,咋还连战连败?

雪莲果说历史 2024-12-12 04:05:41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1860年的总统大选是一场四方竞选运动。共和党推选阿伯拉罕·林肯为总统候选人。民主党则因南北两派意见相悖而分裂。北部民主党提名斯蒂芬·道格拉斯为总统候选人,南部民主党则提名约翰·布雷肯里奇为总统候选人。而由老辉格党、一无所知派等组成的立宪联邦党推出了约翰·贝尔。

共和党在这次竞选中提出了比较符合时代潮流的政治纲领,又成功地开展组织动员,获得了工人、农民的广泛支持,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1、林肯当选引发的连锁效应

5月,共和党在芝加哥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其政纲重申反对向各领地扩展奴隶制,但不干涉各州的奴隶制;强调实行国内改革、保护关税和宅地法;并提出了言论自由、上地自由、劳动自由、人身自由的资产阶级政治口号。这个纲领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不仪赢得了东北部工业区的拥护,而且使中西部农业区的广大德裔美国人也倒向了共和党。

当时的旅美马克思主义者魏德迈等人也认为,共和党的政治纲领具有进步意义。他们号召各地工人支持林肯当选。

然而,无论是南派或北派的民主党都坚持维护奴隶制,他们虚构出解放黑奴将会出现种种可怕情景,煽动人民反对林肯和敌视黑人情绪。南部民主党甚至采用桐吓手段,扬言如果林肯当选,南部各州就退出联邦。

但是,由于民主党南北分裂,竞争力量大为削弱。而立宪联邦党企图在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激烈竞争中走一条中间道路。他们除了提出维护宪法和联邦以及实施法律以外,没有提出任何其政治原则,故影响平平。

1860年11月6日举行大选。结果林肯获得了18个自由州中17个州的多数票。虽然他未得到南部10个蓄奴州的任何选票,却拥有选举人团的大多数选票。于是,林肯以绝对优势战胜了所有对手,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富有地域色彩的一次选举。

林肯的当选在南部奴隶主中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和恐惧。南卡罗来纳的一位奴隶主政客夫人在日记中写道:“刺激是巨大的。”南部到处笼罩着绝望和沮丧的气氛。

在查尔斯顿和孟菲斯等地,分裂分子将此看作是分裂联邦的时机,掀起了好战的叫嚣。

南卡罗来纳州首先“发难”,于12月20日宣布脱离联邦。

接着在1861年1月中,密西西比、佛罗里达、亚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那等州先后召开代表大会,均以压倒票数通过了脱离法令。2月1日,得克萨斯州亦以166票比7票宣布退出联邦。

4日,在南卡罗来纳州的提议下,来自佐治亚、亚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和南卡罗来纳六州的代表,集会于亚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8日,大会宣布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简称“南部同盟”。翌日,42名代表推举杰斐逊·戴维斯为南部同盟的临时总统,亚历山大·斯蒂芬斯为副总统,并通过了一个仓促草就的临时宪法。

这部宪法顽固坚持奴隶制度,规定“不许通过…任何否认或损害对黑人的占有权”的法律;并公然宣称各州可以“主权和独立的资格”采取行动,获得新的领土,扩张奴隶制度。

南部奴隶主竭力为自己的分裂行径作辩护,声称:

“分离不同于单纯的革命权利,而是符合宪法的。”他们强调各州不仪有权不服从违宪的法律,而且享有对国会法令的“废止权”。认为“联邦是各州间契约的产物,因此签订契约的各州是对侵犯其权利的合法裁判人。”

他们甚至说,因为“分离权”也属州权范畴,而州权本身是得到宪法承认的,所以分离无可置疑地符合宪法。

南部奴隶主阶级的这些理论显然是诡辩。

但是,1787年制定的宪法本身就是州权派与中央集权派妥协的产物,它在联邦权利与州权的关系和界限等问题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含糊措辞,给南部分裂主义者留下了可乘之隙。

然而,联邦宪法毕竟是全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主权的体现。联邦宪法固然承认各州保留某些权利,并且联邦政府不能任意干涉这些权利。即使如此,这些州权仍然是非主权性的。南部奴隶主把州权扩大为主权加以行使,并进而脱离联邦,从根本上违背了联邦宪法。

联邦宪法明文规定:

“本宪法所授予的各项立法权,均属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未经国会同意,任何州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契约,亦不得进行战争”。

因此,南部奴隶主分裂联邦另建南部同盟,并私立宪法,实际上已把自己置于与联邦宪法全然对立的地位,因而完全是非法的叛逆行为。

2、北方自由州的反应

南部七州脱离联邦后,北部的反应是十分复杂的。共和党激进派及工人、农民中坚定的奴隶制反对者,坚决主张对南部奴隶主的叛乱行径进行严厉的镇压。

1861年1月29日,激进派领袖撒迪厄斯·史蒂文斯在众议院发表演说时严正指出,南部诸州脱离联邦是叛国行动,必须严惩不贷。在匹兹堡、费城等城市,工人们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集会和游行示威,他们高举“联邦是国家的基石”的大标语,愤怒声讨南部奴隶主的叛乱行径。

北部自由黑人领袖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也慷慨激昂地呼吁:现在已经到了必须用剑、步枪、火药和弹丸去坚决粉碎奴隶主叛乱的时候了,舍此不能保全联邦。

北部民主党人却在很大程度上同情叛乱,其右翼“铜头蛇”分子但愿林肯总统和共和党被各种困难压垮。

他们煽动反战情绪,甚至鼓动叛乱。各边界蓄奴州虽然没有立即参加叛乱,却也不积极支持联邦和林肯总统,采取观望态度。威廉·加里森、温德尔·菲里普斯等废奴主义者天真地认为,只要让南部脱离联邦就可以解决奴隶制问题。

因此,他们一味鼓吹让南部奴隶主和平地走开。共和党保守派即大资产阶级只想到自已的政治、经济权益,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保全刚刚获得的统治地位,而不是奴隶制存废的问题。他们担心收不回南部奴隶主所欠的2.11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故极力主张同南部妥协,甚至联名上书,要求国会出面斡旋。

林肯正是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出任总统的。1861年3月4日,林肯宣誓就职并发表演说。他阐述了面对当时重大政治争端所持的观点和政策。

林肯指出:

“从一般法律和宪法的角度来看,各州组成的联邦是永久性的。”因此,“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单凭自己的动议合法地退出联邦;任何为此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他还重申共和党无意干涉蓄奴州的奴隶制度。

最后,他要求:

南部分离分子不要发动内战,“政府将不会攻击你们,只要你们自己不做侵咯者,冲突就不会发生。”他的这篇演说中心思想就是维护联邦统一。他强调“就自然条件来说,我们是不能分离的。我们既不能把各个区域各自搬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一堵不可逾越的城墙。”

林肯的这一积极思想与他对南部奴隶主的迁就,表现出他的政策的两重性。

3、萨姆特陷落与内战爆发

林肯宣誓就职的当天,就接到萨姆特要塞联邦驻军司令罗伯特·安德森少校送来的紧急报告,他们已经被叛军团团包围。粮食储备仅够维持一个月,如果得不到接济,他们只得放弃要塞。萨姆特是当时南卡罗来纳州内唯一未被叛军当局占领的联邦要塞。1861年3月3日,南部叛乱当局任命皮埃尔·博雷加德为查尔斯顿驻军司令,并下令包围萨姆特要塞。

尽管这个要塞的战略价值不大,但如果容忍南部叛军轻易将它占领,就必然使联邦原则受到致命的损害。

3月9日,林肯召集第一次会议商量对策。会上,7名成员中竟有5人反对接济要塞。南部叛乱分子不断向林肯或府施加压力,叫嚣:

“让你们总统试试向萨姆特增援吧,战争的酱钟将响彻南部的每一个山头和河谷。”

3月末,林肯又连续两天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对策,但会上赞成与反对的意见仍相持不下。林肯权衡利弊,决心正面解决这个问题。会后他立即向陆军部长下令:组织远征部队,务必于4月6日前做好一切准备,去解救萨姆特要塞。

消息传到蒙哥马利,杰弗逊·戴维斯立即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下令进攻萨姆特要塞。4月10日,南部同盟的陆军部长雷鲁瓦·沃克通知博雷加德,立即要求联邦军队撤出要塞。12日上午4时30分,叛军终于向萨姆特要塞射出了内战的第一颗炮弹。

炮击持续33个小时。14日下午,安德森少校率领守军,举旗擂鼓,撤出要塞。历时四年的美国内战由此开始。

4、南北方的力量对比

战幕拉开后,南部奴隶主仍旧声称:同盟诸州脱离联邦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权利,促进自己的福利,捍卫州权。事实上,南部奴隶主不惜孤注一掷的真正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和扩展奴隶制度。他们甚至场言要为了建立一个“大奴隶制共和国”而进行军事征战。因此,就其性质言,南部奴隶主所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北部资产阶级宣布战争的最高目的是恢复联邦的统一。这一战争目的完全反映了刚刚控制联邦政府的北部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他们希望有一个统一的联邦、稳定的局势,以便在限制奴隶制进一步扩展的条件下,加速发展资本主义。

因此他们不能容忍分裂。正如芝加哥《论坛报》所说:“北部没有一个党派会同意国家领土、国家军备、国家档案或国家宝藏分裂。”

林肯也明确指出:“这场斗争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北部的战争目的无疑具有进步性。

在战略上,北方应采取果断行动,主动进攻南部。但是,在战争初期北部未能实施正确战略,在战场上一再处于被动地位。

南部在战略上采取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的策略,他们抢先进攻华盛顿,企图在士气上压倒对方。但是,南部错误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导致其战略失误。他们一味进攻,反而使自己日趋被动,最终陷于绝境。

双方的基本力量对比亦十分悬殊。北部的实力占压倒优势。

它拥有全国34个州中的23个州,占全国领土面积的3/4。北部自由人口近2,200万;而南部自由人口仅545万,加上奴隶352万,人口仅近900万。北部拥有美国几乎所有钢铁、军火和绝大部分纺织、皮革等工业,仅纽约一个州的工业产值就4倍于南部所有分离州的总产值。北部还拥有铁路网和许多干线,总长度为22,000英里;南部铁路线仅9,000英里,而且不成网络。

北部还掌握着联邦政权,可以依靠政府力量解决战时财政问题;而南部原来就负债累累、缺乏资金,战争更使之财政拮据以至焦头烂额的地步。

南部也拥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南部的奴隶主寡头政治比北部的民主政治更易于迅速地集结力量,转入战时行动。南部人崇尚戎马生涯,故拥有比北部更多资历较长、经验丰富的军事人才。

且南部叛乱蓄谋已久,早已聚集大量武装力量。南部还有很长的海岸线,便于突破北部的经济封锁。最后,战争在南部土地上进行,使同盟占有地利之便。由于上述因素的作用,尽管在总的力量对比上南部劣于北部,在某些具体力量对比上却优于北部,故在战争初期南部一度取得某些优势。

5、1961年北方军队的溃败

萨姆特要塞的炮声揭开了内战序幕后,北部人民群情激昂。他们强烈要求联邦政府采取行动,向奴隶制发起进攻。1861年4月15日,林肯发布命令招募75,000名志愿兵服役3个月。5月3日,林肯又下令征召42,000名志愿兵服役3年。北部人民立即热烈响应,纷纷要求参军。

印第安纳的一名刚过16岁的青年对其父亲说:“我们必须有更多的士兵。我们的祖先建立起这个联邦,我们要从毁灭中拯救它。”

仅两个多月,联邦政府就征召到310,000人,约3倍于原来要求的数额。而第一批志愿兵服役仅3个月的期限就反映出北方缺乏长期战争的思想准备。

6月29日,林肯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作战问题。欧文·麦克道尔将军提出,由他率领一支3万人的军队,去攻击布尔河附近的马纳萨斯联轨站上由博雷加德率领的22,000名同盟军。7月18日,麦克道尔率军渡过波托马克河,抵达森特维尔。战争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迅速出击,但是麦克道尔却没有这样做。

他过于小心,只派丹尼尔·泰勒带领一支小部队前去侦察,结果与同盟军遭遇接火,暴露了进攻方向。南军约瑟夫·约翰斯顿立即率部乘火车增援博雷加德。直到这时,麦克道尔仍未抢先出击。

7月21日拂晓,麦克道尔发起进攻。他原计划在石桥佯攻,主力迂回到西北实施围歼。石桥佯攻受挫,反而引起豪斯高地激战。托马斯·杰克逊指挥的同盟军像“石壁”一样挡住了联邦军的猛攻。下午,同盟军柯比·史密斯率部9千人赶来增援,战场形势发生变化,联邦军转入撤退。但由于联邦军缺乏训练和战斗经验,撤退变成了大溃退。

失败消息传到华盛顿后,北部上下为之震惊,人们称这一天为“黑暗的星期一”。失败使3个月内结束战争的论调销声匿迹。林肯政府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准备长期斗争。相反,南部却以这次小胜自吹自擂。

布尔河战败后,林肯立即召见乔治·麦克莱伦,授权他指挥华盛顿军区,命令他重建波托马克军团,使之成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

麦克莱伦毕业于西点军校,他生性傲慢、自负且野心勃勃,虽熟谙军事理论,却无多少实战经验,尤其对于与战争紧密联系的各种因素缺乏洞察力。他只是由于在西弗吉尼亚曾轻易取胜而名噪一时。麦克莱伦上任后,把波托马克军团扩充到16万人。此后一连数月,只是操练部队、制定计划,却从未把计划付诸实施。

他幻想通过充足的军事准备,对里士满实行一次胜利进攻以结束战争,因此他采取拖延战略。

麦克莱伦长时间按兵不动,引起了舆论的不满。在林肯政府的频频督促下,他才勉强采取行动。10月下旬,他令查尔斯·斯通将军率部越过波托马克河去进行侦察。但斯通早已暗中投敌,将部署告知南军。10月21日,爱德华·贝克上校率小分队执行任务,遭南军伏击。贝克率部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击溃。贝克等48名官兵阵亡,伤158人,被俘和失踪714人。

麦克莱伦不切实际的战略和无所作为的军事指挥,使联邦军队在波托马克河主战场上再遭重创。当时联邦政府尚未找到更合适的军事人才,而麦克莱伦在政治上的保守态度又较符合林肯的稳健政策,故仍受到重用。11月,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退休,麦克莱伦又被擢升为陆军总司令。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