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西方媒体之外,在我们网络上,也有不少跟风日媒在给日本排放核污水洗地的。 他们基本引用日媒报道称排放的核废水是处理稀释100倍后的,并称其氚含量是国际标准的七分之一。 但问题在于,这是核污水,不是核废水,更不是核处理水。 我们外交部也有多次反驳过这样的混淆。 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是经过核电站熔化堆芯的水,这种污染水同正常的核电站废水的排放完全不是一码事,两者的性质不同、来源不同、处理难度不同。 核废水主要是含有氚。而氚的半衰期是只有12.43年。 相比之下,核污染水因为经过融化堆芯,含有大量放射性核素,比如碳-14和碘-129,这些核素在国际上没有排放先例。 所以,核污水、核废水是有本质不同。 日本只强调核污水里的氚含量低,这显然是混淆视听。 更何况,日本排放核污水,将持续长达30年的时间,如此漫长的排放时间积累,小问题也会积累成大问题。 即使日本真的能严格把核污水稀释100倍,再把核污水排放到大海里,但这不代表就不会有问题。 尽管日方一再保证核污染处理水足够安全,而且已经过滤去除了大部分同位素,但实际上核污染水中依然含有微量的氚,以及少量的碳-14和碘-129。 这其中,碘129的半衰期长达1570万年,碳-14半衰期为5730年。 在这么长的一个时间尺度里,被稀释含量再低的核污水,在长时间日积月累下,会产生“富集”效应。也就是这些放射性物质,有可能通过一些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循环,最终在鱼类藻类等生物体内富集,一旦富集超出一个阈值,就会产生危害性。 而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将成为这样食物链富集的最终沉淀位置,其影响可想而知。 人类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先例,谁也不知道这样对海洋排放核事故之后的核污水,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态影响。 日本政府玩弄稀释概念,却无视了自然生态的富集效应,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