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十月朝”

声夫评旅游 2024-11-01 18:15:39
话说“十月朝”

作者 昇夫 字数 1507

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在我的家乡就是一个平常的日子,而在北方则有“寒衣节”的说法,在惠州则称“十月朝”。叫法不同,习俗也有所不同。同一个日子,为何有这样的区别呢?

惠州糍粑

几天前,有位惠州本地的朋友问我知不知道“十月朝”?既然朋友这样问,想必是个什么节日吧,可我并不了解。

先查百度,原来十月朝,又叫“寒衣节”、“祭祖节”、“秋祭”等。

寒衣节我是听说过的。时序到了农历十月初一,天气寒意明显,冬天就要来了,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我国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一说源起于秦朝孟姜女为远在千里外的丈夫送寒衣的故事。

流传最广的,当是孟姜女哭倒长城。记得小时候,我还看过这个电影。丈夫范喜良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到了长城脚下,发现丈夫不幸死去,悲伤痛哭,感天动地,把长城都给哭倒了。孟姜女抱着露出的丈夫尸骨,一起跳了海。这是一个十分悲伤又感人的故事。

正如寒衣节名字中的“寒”字,带着一股冰凉意,犹如受伤的心失去了温情和温暖。古人留下来的有关寒衣节的诗句,莫不透着这种思念和寒意: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

征客去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流落异乡成老貌,别来无处寄寒衣。

从孟姜女的传说来看,寒衣节显然是北方的习俗。而南方的惠州,并没有寒衣节一说。其中缘故,我想,或许是因为南方的惠州没有大雪纷飞的冰寒,无需送寒衣,也就发展不出送寒衣的故事。

经了解,惠州本地十月朝有一个习俗:做糍粑,吃糍粑。“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句俗语正反映了这个习俗。我听了,不禁笑了。这不正是我的家乡重阳节的习俗吗!同样是做糍粑,为何我的家乡是在重阳节,而惠州是十月朝呢?一个直接的原因,我的家乡稻谷收割在十月国庆前后,收了新稻,正好赶上重阳节。而惠州晚稻现在基本收割了,同样可以做糍粑吃。这是由地理气候所决定的,所以惠州农历十月初一做糍粑吃,也就不奇怪了。

不论我的家乡重阳吃糍粑,还是惠州十月朝吃糍粑,都指向丰收、喜悦、庆祝,跟寒衣节没有联系,不似北方寒衣节那么沉重。

我的家乡处江淮之间,不算真正的北方,也不属于真正的南方。既没有寒衣节送寒衣的习俗,也没有过十月朝的说法。所以民间说的三大鬼节,我的家乡只过其中的两个,即清明节和中元节。

清明是全国都盛行的祭祀节日,而中元节、十月朝就不一定了,因不同地方而有所不同,方式也各异。

关于惠州本地十月朝吃糍粑,据说还跟牛生日有关。十月朝是牛的生日,惠州人称为“牛神诞”,为了慰劳耕牛的辛劳,每年十月初一,农民都会制作“逆糍”(即糍粑)祭牛神,随后家里老小也会品尝,以庆祝丰收。

以上图片:惠州糍粑

同样叫糍粑,然而,糍粑的做法却不同,甚至有很大区别。做法不同,导致口感口味也有所不同。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惠州的糍粑没有家乡的糍粑好吃了。

我的家乡糍粑做法:新糯米蒸熟,将糯米饭手工或借助石碓揣烂,成块团,压扁,切小方块,两面蘸上料即可开吃。料主要有两种,(黑)芝麻糖馅,黄豆粉咸馅。

而惠州糍粑的做法,据了解是这样的:用糯米粉,加少许栗米粉,可加入牛奶或椰子汁,少许清水一起把面调成糊状,放入盘中,大火蒸20分钟左右,拿起来稍微放凉,倒出放在另外一个盆里面。双手来回揉面,多揉搓一下,面团口感就会很Q弹,包上自己喜欢的馅料就可以吃了,而且馅料多样。这种包馅的糍粑类似于我的家乡过年时吃的“糯米圆子”。

区别显而易见。一个是用糯米饭,不包馅;一个则是用糯米粉,包馅。难怪惠州糍粑太粘,过于细腻,而我的家乡糍粑更有嚼劲。

至于哪个好吃,自然因地区习俗因人而异。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此理。

后两图:家乡糍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