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类学已经停止使用”蒙古人种“这个过时的术语,主要因为这个称谓很不专业(根据对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古今人类的基因检测,旧石器时期生活在蒙古-西伯利亚的”北亚古人ANE“,已经被新石器时期从黄河以南北上的”东亚类型智人East Asians所取代。正如我们亚欧智人不是旧石器早期的直立人后代一样,现在的东亚人也不是“蒙古古人”的后代。(另外,“蒙古人种Mongoloid”这个词汇,本身有‘低能的’的含义,属于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种族主义词汇。) 早期十八世纪的人类学家德国的布卢门巴赫Blumenbach在他1775年发表的《 论人类的自然种类 (On the Natural Variety of Mankind》一书中,提出全球人类分为几大类型,之后他根据头骨的不同具体分为五大类,分别是:高加索人种(处于人类最高端,包括欧洲人、西亚人,北非人、印巴北部人)、次一等的蒙古人种(主要是东亚人)、再次一等的马来人种(东南亚人、印巴南部人以及太平洋原住民)、美洲人种、以及最低等的埃塞俄比亚人种(主要是黑皮肤的非洲人)。尽管布卢门巴赫的理论有许多“欧洲中心主义”的谬误,但是他是第一个专业地根据头骨测量数据来对现代智人的类别进行分类,也算是人类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日后的人类学科学奠定了基础。 到了十九世纪,西方人类学反而出现了一次大倒退,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所产生的困扰,“人类多地起源说大行其道,比如达尔文的大粉丝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宣称“蒙古人种则源自东南亚红毛猩猩”,最后导致了欧米的”科学种族主义理论“(也是纳粹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德国学者约瑟夫·迈耶根据赫胥黎等人的观点,在《迈耶百科词典》中把马来人种美洲人种统归到”蒙古人种“之中,之后这种分类基本上成为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