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背后是无数不容忽视的细节】 《资治通鉴》在写李愬雪夜入蔡州这一场仗时,记录了一个细节。 当唐军经过七十里的雪夜行军之后,到达了蔡州城外,正好附近有一个鹅鸭池塘,李愬便下令:“击之以混军声”,就是惊动鸭池里的那些鹅鸭,让它们叫起来,以掩护大军聚集时发出的动静,这个动静即为“军声”。 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当一支大军聚集时会发出哪些动静? 史书很详细的说了,李愬夜袭蔡州的部队共九千兵力,分成了前、中、后共三军,毎军三千人马。 那么,古代军队行军时,比如唐军基本编制就是10人一火,五火50人为一队,六队300人为一部,这时的一军三千人就是由10部组成,毎部行军时都是要保持百步左右间隔的。而每一军之间,也应有一至三里左右间隔距离。 前锋抵达城下,首先就是要找一扫大部队集结区,并控制封锁住城傍近郊的村庄房舍,一是安抚住居民,使之不要惊慌乱叫,二是严格控制,人员许进不许出。然后就是等待后续大军到达。 这样,当这九千人马集中时,他们发出的最大动静是什么? 那就是能让地面微微发颤的部队行军整队的步伐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口令声,以及部队开始披甲时,铁甲叶片碰撞摩擦发出的铿锵声,这就是必须要掩盖住,绝不能让城头察觉到的军声。 下面再聊聊古代军队的队列与披甲问题。 一:古代军队要列队吗? 肯定要!古代军队战斗力全在于阵型是否严整,所以实际比现代军队更重视队列! 由此,大军每到达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列队,尤其是临战时刻,必须先列队,整好队型,然后以队为单位坐下休整待战。而列队是要靠口令的,还有就是整齐的步伐。 二:古代军队什么时候才开始披甲? 铠甲沉重,最轻的甲也在一二十斤,精兵们的全套重甲有四五十斤。所以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能用于战斗,古代军队行军时是不披甲的,只有临交战前,将军才会下令:披甲执兵。 所以,行军时,队伍前方左右二十里左右都要派出斥堠哨骑,提早发现敌情,及时回报,给大部队留出披甲结阵待战的缓冲时间。 由此可知,夜袭蔡州的唐军,在风雪寒冬之夜长途行军,为了保证士兵体力不致耗尽,肯定是不披甲的。要等到达了蔡州城下,才开始披甲待战。 那么这几千人开始披甲时,发出的甲叶铿锵,那是足令敌军从梦中吓醒的军声,这是必须要用其他噪声来混合掩饰的。 而从李愬下令“击鹅鸭池以混军声”的这一道命令看,一场突袭战的成功,背后岂不是有无数不容忽视的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积累,才决定了胜负成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