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惊叹老祖宗的审美“太绝了”,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近代,诞生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珍宝来源于老祖宗的日常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文化特性,因此中国的艺术审美思想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发展。
尽管中国有着数千年创造美的历史,但对于审美和美学的视角与体系的建立和研究,却是在现代才出现,而“美学”这一概念也是来自于西方哲学。
在20世纪的60年代和80年代,中国曾有两次美学大讨论,对西方传过来的美学思想和理论进行了探讨,也建立起中国的美学理论体系。
在此期间,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的经典著作、成书于80年代的《美的历程》,对中国美学史和美学理论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通过对中国不同时代文化艺术的形成和流变进行回顾、梳理与总结,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跨越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美的图景,犹如经历一场美的历程、美的洗礼。
从远古时代的图腾、青铜器的“狞厉的美”,到秦汉儒家文化的蓬勃、魏晋的审美觉醒,到盛唐的热烈飞扬、宋元明清的理性克敛,千年华夏文明纷繁复杂的多样性和繁复性在美学的框架内被系统地进行了梳理。
审美“审”的是什么?它的对象可以有很多:陶器、壁画、青铜器、书法、绘画、建筑、玉器、雕像……这些艺术的创作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特色,审美的标准和偏好也会随时代变化而不同,因此,“美”也是丰富多变的,没有唯一的绝对的标准。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和美的思考与解读,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纵向比较。同时,作者有着西方哲学的深厚基础,因此也进行了中外艺术与审美的横向比较,由此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观望和理解中国的艺术和审美思想,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美学体系。
就拿建筑艺术来说,中外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的建筑艺术思想。
如果去欧洲旅游,你会发现著名的古建筑多数是古代留存下来的神殿、教堂等,是以供奉神明为主的宗教建筑,高大深邃,超越人间的出世,让人类有种渺小之感。
而中国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宫殿宗庙,是供活着的君主和人们居住的场所,与世间生活环境连在一起,是一种入世的体现。空间上不是高大深邃的设计,而是平面纵深的设计,有一种生活的安逸和谐之感。
同时,中国建筑有着严格的对称结构,展现出严肃、方正的条理性。我不禁想起了宋徽宗赵佶所画的《瑞鹤图》,画面下方的宫殿檐顶就画得非常方正对称、层次明朗,规整庄严的建筑与空中飞舞的白鹤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到了明清时期,园林艺术发展日盛,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方正规整的风格,建筑空间形式自由多样、迂回曲折,与自然环境结合得更加自然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追求自由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思想。
对审美历史的回顾和解读,就如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华夏民族文明艺术史的旅程。作者对不同的艺术和时代特点有着独特的分析和解读,并进行了独特而精辟的评说,让我看了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值得反复品读。
这本新版的《美的历程》特别配有专家导读手册。骆玉明教授和牛宏宝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李泽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本书的创作背景、核心思想、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阅读指导,帮助我们理解。
在装帧设计和内容编排上也进行了升级,新增近200幅高清文物图片,并标注了收藏的博物馆,既可以在阅读的同时配合图片进行理解,也可以作为一份博物馆打卡指南。带上它到现场开启一段寻美旅程,也许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华夏文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