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北医三院王涛教授在该领域成就斐然。他积累了约 400 例手术经验,年手术量全球领先。在治疗方面,强调早期手术重要性,降低转移复发及并发症风险。重视病理检查与基因检测,推动科研并质疑传统病因学。对术中血流处理不断探索,认识到传统栓塞方法局限性。创新分型方案,考虑更多因素以制定个性化治疗。重视血管和神经的修复重建,多学科合作提高手术成功率。王涛教授还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影响力,未来有望在技术创新、多学科合作深化及科研推进下,为颈动脉体瘤治疗带来更多突破,为患者带来福音,成为该领域持续的领军人物。
一、引言
在神经外科的广阔领域中,颈动脉体瘤的治疗犹如一座险峻的山峰,充满挑战却又意义重大。北医三院的王涛教授以其卓越的专业素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不懈的科研探索,成为了这座山峰的勇敢攀登者和领军人物。他在颈动脉体瘤手术领域的成就不仅为众多患者带来了希望,也在国内外神经外科界树立了标杆。本文将深入剖析王涛教授在颈动脉体瘤治疗方面的贡献,从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法到他的创新成果和未来展望,全面展现这位顶尖专家的风采。
二、颈动脉体瘤的复杂特性
(一)罕见病的挑战颈动脉体瘤属于罕见病,发病率约为 1~2/10 万。其低发病率使得许多医疗机构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很少接触到这类病例,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然而,正是这种罕见性,使得每一个病例都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挑战性。
(二)恶性程度的界定在 2017 版的 WHO 肿瘤分类中,颈动脉体瘤被归为恶性肿瘤范畴。虽然它属于低度恶性肿瘤,但这一分类的变化引发了医学界对其治疗策略的重新审视。与传统观念中认为颈动脉体瘤多数是良性肿瘤不同,如今明确其恶性本质,意味着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更加积极地对待这种疾病。
(三)与其他恶性肿瘤的差异颈动脉体瘤与常见的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其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颈动脉瘤是动脉壁上鼓出的小泡泡,并非肿瘤,而颈动脉体瘤则是实实在在的恶性肿瘤。然而,其发展和转移的速度相对较慢,只要手术切除干净,很少有复发转移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它,因为在临床中,王涛教授一年做颈动脉体瘤患者病例一百几十例,经常发现有转移的情况,包括肺转移、纵膈转移等,这提醒我们即使是低度恶性肿瘤,也需要高度重视和及时治疗。
三、颈动脉体瘤的治疗策略
(一)手术时机的抉择
尽早手术的重要性颈动脉体瘤是恶性肿瘤,通常越早手术越好。早期切除肿瘤具有多重优势。首先,能够降低转移复发的风险。恶性肿瘤在早期阶段,细胞的侵袭性相对较弱,尚未广泛扩散到周围组织和器官。此时进行手术,可以更彻底地切除肿瘤,减少残留癌细胞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未来转移和复发的风险。其次,早期手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有文献报道,颈动脉体瘤术后并发症的概率较高,如永久神经损伤的概率达到 11.2%,围手术期的卒中死亡率能达到 4.1%。随着肿瘤的生长,它会逐渐侵犯和包绕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使得手术难度大大增加,并发症的风险也随之升高。而在早期,肿瘤尚未对周围组织造成严重侵犯,手术操作相对容易,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较低。患者的决策困境与医生的引导然而,对于患者来说,面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往往会陷入决策困境。一方面,他们可能对手术的风险感到担忧;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忽视疾病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引导至关重要。王涛教授及其团队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详细解释疾病的性质、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帮助患者做出明智的决策。他们强调早期手术的好处,同时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二)病理检查与基因检测的价值
明确诊断的关键步骤颈动脉体瘤需要做病理检查,这是明确诊断的关键步骤。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恶性程度以及细胞的形态特征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至关重要。此外,基因检测也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上有研究发现颈动脉体瘤与高原缺氧有关系,但王涛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来自东南沿海地区,且从未去过高原地区,发病率也很高。这表明传统的病因学观点可能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探索颈动脉体瘤的发病机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为个性化医疗提供依据。推动科研进步的动力病理检查和基因检测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是推动科研进步的动力。王涛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对每一个病例都进行详细的病理分析和基因检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颈动脉体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他们已经发表了三篇 SCI 文章,其中一篇是从神经外科视角看颈动脉体瘤的分型,对颈动脉体瘤的分型提出质疑并提出更好的分型方案。在病因学方面,也在进行深入探讨,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科研。(三)术中血流处理的难题与解决方案
血供丰富带来的挑战颈动脉体瘤血供丰富,其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分支。这给手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在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大量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早期有学者术前进行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堵塞肿瘤的供血血管,减少手术时的出血量。然而,后来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发现,栓塞组和没有栓塞组在围手术期出血的概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栓塞方法的局限性与探索新途径对于 Ⅲ 型颈动脉体瘤,王涛教授早期多数做了栓塞,但后来发现栓塞不太管用。这是因为颈动脉体瘤的血供来自体瘤周围四面八方,很难完全栓塞住。在这种情况下,王涛教授及其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术中血流处理方法。他们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尽量减少对肿瘤周围血管的损伤,同时采用先进的止血技术和设备,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此外,他们还与其他科室合作,如介入放射科等,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四)分型与解剖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分型的局限性颈动脉体瘤可分为三种类型:Ⅰ 型、Ⅱ 型和 Ⅲ 型。Ⅰ 型颈动脉体瘤在颈动脉分叉里头,瘤子没有包绕到颈动脉;Ⅱ 型是部分包绕颈动脉,但没有全部包绕;Ⅲ 型是把颈动脉全部包绕进去了。然而,这种分型没有考虑到颈动脉体瘤本身的性质和侵犯颅底以及突入咽腔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王涛教授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分型方法,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肿瘤的复杂性和手术难度,也无法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足够的依据。创新分型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地应对颈动脉体瘤的复杂性,王涛教授及其团队对传统的分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创新。他们结合大量的临床病例,从神经外科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更加全面、准确的分型方案。这种新的分型方案不仅考虑了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还充分考虑了肿瘤的性质、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等因素。通过这种创新的分型方法,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预后。(五)血管和神经的修复与重建
保护重要结构的关键措施如果颈动脉体瘤破坏了血管和神经,需要进行修复和重建。这是因为血管和神经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结构,它们的功能对于患者的生命质量至关重要。例如,当肿瘤完全侵犯舌下神经且分离困难,或术中发现神经被破坏或离断时,手术切完肿瘤后要做神经纤维吻合。在血管吻合方面,术中血管破坏后,可以直接进行血管的吻合,包括直接的血管修补或者人工血管的移植,甚至可以把颈外动脉利用起来,即把颈外动脉颈内化,以保留颈内动脉。这体现了神经外科或血管神经外科医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血管和神经的修复与重建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神经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介入放射科医生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王涛教授及其团队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与其他科室密切合作,共同攻克了许多复杂的病例。通过多学科合作,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也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障。四、王涛教授的卓越贡献
(一)丰富的手术经验王涛教授已经累积完成约 400 例颈动脉体瘤手术,目前是全球颈动脉体瘤年手术量最多的医生。去年完成了 131 例手术,今年 1 - 9 月完成了 141 例。如此丰富的手术经验,使得他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病例时都能够游刃有余。他的手术技巧精湛,对局部解剖结构了如指掌,能够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王涛教授最近已经有三篇 SCI 文章发表,这些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神经外科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他的研究不仅为颈动脉体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推动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病因学方面,他对颈动脉体瘤的传统病因学观点提出质疑,并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新的发病机制。在分型方面,他提出的创新分型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评估工具,有助于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王涛教授应邀在美国医学中心大会发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医生在颈动脉体瘤治疗方面的创新工作和丰富经验。他的发言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为中国神经外科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荣誉。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颈动脉体瘤的治疗难题,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他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同时也将中国的经验和成果推广到国际上,为推动全球颈动脉体瘤治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未来展望
(一)技术创新与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颈动脉体瘤的治疗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手术技术方面,微创技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为患者带来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康复。在血流处理方面,新的栓塞材料和方法的研发将提高术中止血的效果。在基因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随着对颈动脉体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多学科合作的深化颈动脉体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未来这种合作将更加紧密和深入。神经外科、血管外科、介入放射科、肿瘤科、病理科等不同专业的医生将共同组成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多学科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的优势,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科研的持续推进科研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动力,对于颈动脉体瘤的治疗也不例外。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颈动脉体瘤的病因学、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共同攻克颈动脉体瘤治疗的难题。
六、结论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对神经外科医生的技术要求高。北医三院的王涛教授在颈动脉体瘤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手术量全球领先。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他在颈动脉体瘤的分型、治疗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贡献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树立了榜样。相信在王涛教授等专家的努力下,颈动脉体瘤的治疗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未来,随着技术的创新、多学科合作的深化和科研的持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颈动脉体瘤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
课件精选
本期专家简介
王涛,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医三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卒中中心副主任,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专业组组长。日本、澳大利亚访问学者。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最高奖——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学术成就奖获得者。
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脑与血管分会副主委、北京市神经内科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委,同时担任国内多个学会分会的秘书长、常委、委员等。主编、主译专著6部。《中国卒中杂志》等12个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以及《Glob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副主编。先后主持国自然、北自然等十余项课题。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曾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学术成就奖、国家卫健委脑防委脑卒中防治突出贡献专家奖、优秀中青年专家奖、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十周年精英楷模奖,连续多次在中国脑卒中大会做颈动脉手术演示并实况转播。
擅长脑血管病手术,包括颈动脉狭窄、颈动脉闭塞、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烟雾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复杂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颅外段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尤其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和颈动脉体瘤手术,包括大量复杂、高危颈动脉手术、外院转诊的疑难手术、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脉搭桥术,并完成国内第一例跨中线颈锁搭桥手术。在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方面走在国内同行前列,主刀CEA手术近5000例、颈动脉体瘤手术400例。每年帮助国内数十家医院开展CEA手术,培养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颈动脉外科专项进修生。仅2023年主刀颈动脉体瘤131例,2024年1-9月完成颈动脉体瘤手术141例,是颈动脉体瘤国内外年手术量最多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