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小白成为国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初齐襄公性格无常,做人做事都是无法无天,国内贵族们都是敢怒不敢言,齐国局势可谓紧张万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作为齐襄公的弟弟都有继承齐国国君的资格。他俩害怕因此引起齐襄公的猜忌和迫害,就离开齐国,去其他国家躲避风头。公子纠因为母亲是鲁国人就去了鲁国。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不过卫国这时政局混乱,并且与齐国的距离颇远,就去了莒国。果然,不久之后齐国就发生了大事。齐国大臣连称和管至父联合公孙无知发动政变,杀死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君。
公孙无知并没有得到齐国贵族的拥护,因为他既不是合法的国君继承人,也不是通过合法的程序成为国君。所以,在公孙无知自立为君的第二年,他就被曾经和他有仇的齐国大夫雍廪杀死了。
公孙无知一死,齐国政局马上回到贵族们的手上,特别是国氏和高氏两家。国氏和高氏是周天子亲封的齐国贵族,专门用来制衡齐国公室,实力不弱。不过随着周王室衰落,国、高二氏急需另外的政治资本来支撑自己的地位。现在齐国的变局正是他们投机的时候。国、高二氏把注压在了公子小白身上,不仅是因为他们和小白关系相较公子纠更好,更是因为小白的政治资本不如公子纠雄厚。锦上添花怎么比得了雪中送炭?于是,国、高二氏在贵族大臣们商讨拥立新君的时候,偷偷派人去莒国通知公子小白,让他马上回国取得继承国君之位的先机。这时,在鲁国的公子纠也知道公孙无知的死讯,明白自己该回国了。不过,公子纠有鲁国的帮助,并不想和公子小白比回国的速度,他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于是,公子纠派管仲带领鲁国的军队去把莒国和齐国的路都封锁了起来,以阻止公子小白回齐国。凭借着鲁国军队,阻止甚至杀掉公子小白都易如反掌,公子纠是这么想的。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公子纠预料。管仲失手,不仅失手,还带了个小白已死的假消息给公子纠,以至于造成公子纠的错判。原来管仲并没有杀死公子小白,他射向公子小白的箭,被小白的带钩挡住了。公子小白在死里逃生后并没有起身搏斗,而是装死以欺骗管仲,为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谋取一线生机。这里不得不赞叹小白的机智。管仲并没有检查和确认,就带着小白已死的消息回去报告公子纠。公子纠知道小白已死后就慢悠悠地回国,走了六天才到了齐国。等他到了齐国后才发现小白已经在国、高两家的帮助下即位国君了。
公子纠和鲁国对此都非常愤怒,就起兵攻打齐国,想要争取最后一丝机会。不过可惜的是,鲁国被齐国打败了。接着齐国提出条件,要鲁国杀死公子纠,送回公子纠的谋臣召忽和管仲。鲁国人打了败仗,害怕齐国的报复,就把公子纠杀掉,不过召忽自杀了,只有管仲没死,于是鲁国把管仲送回了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后,齐桓公小白本想杀掉他,以解心头之恨。不过,他的心腹鲍叔牙劝他非但不能杀管仲,还要重用管仲。原来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他知道管仲的才能,所以才向齐桓公这样进言。齐桓公是个胸怀宽广的人,想到自己能够及时回到齐国即位,管仲也是有一份功劳的,就赦免并且重用管仲。从管仲在齐国两位公子的最终下场和他本身的能力可知,管仲的对拦截公子小白的疏忽确有可能是手下留情。可以理解他射小白的一箭是身为公子纠谋臣的本分,撤军则是对好友鲍叔牙的退让,或许还有对齐桓公的投资。总之,从这些事中我们知道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君,国、高二氏的支持虽然功不可没,但是管仲的“手下留情”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