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的灯笼是日本人设计的 萧野(小野泽亘),男,1919年生于日本。1929年刚满20岁就参加了日本无产者艺术运动,属于其中的无产者美术家同盟,住在无产者美术研究所,一边画油画、漫画,一边担任巡回美术活动。 1934年日本政府镇压共产党,该运动的各团体相继解散消失。 1939年来到北平,在伪华北交通职员杂志《兴亚》担任编辑工作,主编是过去也参加过日本无产者艺术运动的诗人坂井德三。一年多后,坂井德三辞职,小野随后也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其间通过《北京漫画》结识了中国朋友梁津。后到“华北电影”担任美术设计,由此再次和梁津相遇。 1945年日本投降后,经梁津介绍同中共敌工部的叶兵见面,随后由叶兵派人送到解放区,11月中旬抵达张家口,经叶兵介绍给张家口人民剧院的汪洋、苏凡。在张家口最初的工作是受钟敬之委托,为歌剧《白毛女》进行舞美设计。 后又担任人民剧院上演的抗敌剧社丁里等的《子弟兵与老百姓》和胡可写的《戎冠秀》的舞美设计。他还为该剧院画宣传画。 1946年9月随八路军部队撤出张家口。随后参与创建华北电影队,随队到各村放映电影并画宣传画。他创造了华北电影队队标、北京电影制片厂厂标这两组工农兵塑像。 1949年9月为迎接开国大典,他和日本青年森茂在天安门装饰的总负责人苏凡的领导下,制作了八盏大红宫灯,据说现场制作的是北京老艺人,10月1日凌晨挂到天安门城楼上。灯笼主体仍是日本“丸提灯”的改进放大版——出于承重考虑,横龙骨换为竖龙骨,保留了其上下轮设计,笼身呈圆状,增加了中式手提灯笼和部分日式提灯的垂穗。 这8个灯笼在大典结束后一直悬挂了45年,直到1994年被摘下。 1953年,他和森茂离开华北军区文工团舞美队。其后他在北京郊区教了5年书,1959年返回日本。 1990年代在日本去世。(小野泽亘,我在华北电影队的日子,电影创作1996年05期) 1图、维基介绍 2图、来中国之前主编的漫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