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本质上是消耗战,持久战,耐力战。乌军的战法是打击鹅军后勤,削弱鹅军战力,寻找鹅军防线的漏洞,然后一鼓作气。去年几次战役都是如此: 1)哈尔科夫战役:依久姆附近的鹅军在溃败前,被袭扰了接近半年。本身兵力就不足,结果被乌军致命一击。 2)莱曼战役:可以视为哈尔科夫战役的延续。鹅军新败,惊弓之鸟。 3)赫尔松战役:地面进攻从8月底开始,至11月结束。乌军运用精确远火打击卡霍夫卡水电站的坝顶大桥,严重干扰了鹅军的跨河补给。10月8日爆破克里米亚大桥,相当于给棺材盖钉上了钉子,第聂伯河右岸鹅军的补给难以为继。乌军乘势于10月初,出动“优势部队”取得重大突破,11月初将右岸鹅军悉数逼退。 今年的乌克兰夏季攻势,与赫尔松战役最为相似。都是面对鹅军的精锐和既设防御,没有漫长的“铺垫”,指望闪电突袭,一战定乾坤并不现实。乌军想赢得这场针尖对麦芒的较量,就必须通过远程火力不断打击鹅军纵深的后勤基地,削弱鹅军的战力。这需要时间才能见效果。 这次“大反攻”,在我看来,本质上是持久战,等到俄军出现大漏洞乌军才会发出致命一击,不可能立即出现激动人心的大突破。对于47旅的表现我也不意外。因为我认为这是他们正常发挥,虽说是“北约旅”,但毕竟没上过战场,面对鹅军最坚固的托克马克要塞群,毕竟没有空优就是北约精锐部队也打不动俄军要塞,后面关键要看他们后续调整如何,能否快速学习93旅、空突3旅等乌军精锐部队的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