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红军就升团长,后任新四军二师参谋长,因一件事没有授军衔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4-11-07 09:23:03

【引言:刚参加红军就升团长,后任新四军二师参谋长,因一件事没有授军衔】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位老革命家,他的经历令人惊叹。从国民党军队的一名营长,到参加宁都起义后直接被提拔为红军团长,这段经历本已令人称奇。而更让人感慨的是,他在被迫离开红军主力后,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在河南老家开展地下斗争,组建游击队,最终成长为新四军二师参谋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当几乎所有的开国将领都获得军衔时,他却因为一件往事而未能授衔。这位老革命家究竟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那件影响他一生的往事又是什么?

一、从国民党营长到红军团长

1924年,年仅17岁的周骏鸣响应冯玉祥的号召,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由于他有文化,在部队里表现突出,很快被提拔为排长、连长。在1928年的中原大战中,周骏鸣指挥有方,多次带领部队打退敌军进攻,立下战功,被提拔为营长。

当时的26路军是冯玉祥部下的一支主力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1931年,蒋介石调26路军入赣"围剿"红军。然而,部队官兵在与红军的接触中,逐渐认识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赵博生、董振堂等人秘密筹划起义事宜,并与中共地下党建立联系。

1931年12月14日,驻守宁都的26路军17000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等人的带领下,毅然举行起义。这支部队的加入,使得当时仅有3万余人的红军力量骤增。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成为红军的一支主力。

周骏鸣在起义中表现积极,他所在的营是最早响应起义号召的部队之一。由于他在26路军时期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加上文化程度较高,能够迅速适应红军的作战方式,因此被直接任命为红五军团一个主力团的团长。

在担任红军团长期间,周骏鸣积极学习红军的政治理论和军事战术。他带领部队参加了多次反"围剿"作战,尤其在赣州战役中,他指挥部队配合红三军团作战,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成功突破敌军防线,为战役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当时的红军高层中"左"倾教条主义思潮盛行。一些领导人对宁都起义部队采取"要兵不要官"的政策,认为起义军官可能存在"思想不纯"的问题。这种政策导致许多有才干的起义军官被排挤出红军队伍。周骏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赣州战役后被通知离开红军主力。

临行前,红军高层领导对他说:"革命不分地域,只要有一颗红心,在哪里都能为革命事业作贡献。"这番话对周骏鸣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他此后在河南老家继续开展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二、短暂的红军生涯与被迫离开

1932年初,周骏鸣率领的红五军团主力团在赣州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红三军团在进攻赣州城时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战斗陷入胶着状态。周骏鸣的部队接到增援命令后,立即向赣州城东南方向发起进攻。

在这次战役中,周骏鸣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战术:他将部队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佯攻正面,吸引敌人注意力;第二梯队从侧翼突击,打乱敌军部署;第三梯队则趁机攻占敌军制高点。这一战术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配合红三军团成功突破敌军防线,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然而,就在战役结束不久,周骏鸣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当时红军医疗条件有限,他的病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正在他养病期间,一纸调令传来,要求他离开红军主力部队。

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当时红军高层中"左"倾教条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领导人提出"肃清"起义军官的口号,认为这些原国民党军官可能存在"思想不纯"的问题。他们制定了"要兵不要官"的政策,开始大规模清理起义部队的军官。

遣散令下达时,红军组织给了周骏鸣60元作为路费。这笔钱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以支撑他返回河南老家。但对于一个刚刚在赣州战役中立下战功的团长来说,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显得过于简单。

临行前,红军高层领导找到周骏鸣,对他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革命事业不分地域,不在于职务高低。你虽然离开主力部队,但只要保持红心向党,回到白区一样可以为革命事业作贡献。"这番话给了周骏鸣很大的启发。

1932年春,周骏鸣带着这60元盘缠,踏上了返回河南确山的漫漫长路。当时从江西到河南,要经过湖南、湖北等多个省份,沿途还要躲避国民党的盘查。为了安全起见,他选择了一条较为偏僻的路线,走小路,过山岭,有时还要借住在农家。

这次长途跋涉让周骏鸣对中国农村的状况有了更深的认识。沿途所见的农民生活困苦,土地兼并严重,这些现象更坚定了他继续革命的决心。他在途中还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这为他日后在河南开展革命工作埋下了伏笔。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周骏鸣终于回到了确山老家。此时的确山正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作为一个曾参加红军的起义军官,他面临着极大的危险。但他并没有就此隐姓埋名,而是开始秘密联系当地的进步力量,为下一步的革命斗争做准备。

三、在河南的地下革命活动

1932年夏天,周骏鸣回到确山后,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国民党在当地的统治相当严密,特务密探遍布城乡。但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利用自己曾经在26路军服役的经历,以退伍军人的身份在当地立足。

他首先在确山县城开了一家杂货店,这个店铺不仅成为他的生活来源,更成为地下革命活动的重要联络点。通过经商的掩护,他开始接触各类商贩、农民和知识分子,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情报网络。

1933年初,周骏鸣在确山城郊的张李庄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武装小组。这个小组最初只有7个人,都是当地的贫苦农民。他们白天种地,晚上训练,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以"民团"的名义存在,避免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

到了1933年底,周骏鸣已经在确山、泌阳、汝南等地建立起十几个类似的农民武装小组。这些小组采取分散隐蔽的方式,平时各自发展,必要时可以快速集中。他们还在当地收集情报,保护进步人士,打击土匪恶霸。

1934年春,周骏鸣创办了一所名为"启明学堂"的夜校。这所夜校表面上是教农民识字,实际上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基地。他将自己在红军时期学到的政治理论和军事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员。许多夜校的学员后来成为地方革命力量的骨干。

同年夏天,确山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周骏鸣带领武装小组成员协助农民抗旱救灾,并趁机发动群众,成立了"互助会"等群众组织。这些组织表面上是互助互济,实际上成为发动农民运动的重要基础。

1935年初,他在确山县城西北的马庄建立了地下印刷站。这个印刷站利用油印机制作传单和小报,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为了掩护印刷活动,他们将印刷设备藏在一个粮仓的地窖里,白天储存粮食,晚上进行印刷。

到1935年底,周骏鸣领导的地下组织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他们在确山、泌阳、汝南、正阳等县建立了50多个农民武装小组,发展党员近百人,建立基层党支部15个。这些力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地下革命网络。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周骏鸣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联络方式。他利用当地集市的习惯,在不同的集市日安排人员接头。各地的地下党员以做小生意为掩护,随集市流动,传递情报和指示。这种方式既保证了联络的隐蔽性,又充分利用了农村的传统习俗。

1936年初,周骏鸣在确山城南的李庄创办了一个手工艺工场。这个工场不仅为地下组织提供经费来源,还成为培训技术人才的基地。他们在工场里培养了一批会修理枪械的技术人员,为后来的武装斗争做好了准备。

四、新四军时期的辉煌战绩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周骏鸣领导的地下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9月,他接到上级指示,率领确山地区的武装力量东进,与新四军会合。这支由农民武装小组发展而来的队伍,经过多年的秘密训练,作战能力已相当成熟。

在赴约会合地点的途中,周骏鸣的部队在信阳地区遭遇日军小股部队的袭击。他们利用地形优势,采取游击战术,成功歼灭这支日军,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这次战斗是他们首次与日军正面交锋,也证明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

1938年初,周骏鸣的部队正式编入新四军第二师。由于他具有红军团长的经历和丰富的军事指挥才能,被任命为第二师参谋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开始施展自己多年积累的军事才能。

1938年4月,新四军二师在淮北地区展开抗日游击战。周骏鸣提出了"蚂蚁吃象"的战术构想:将部队分成若干小股,分散在各个区域,对日军据点和运输线实施不间断的骚扰和破坏。这一战术很快显现成效,日军在淮北地区的统治出现了裂痕。

同年夏天,周骏鸣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濉溪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新四军二师采取了他设计的"口袋战术":先以小股部队引诱日军深入,然后主力部队形成合围之势,最后一举歼灭敌人。这次战役共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1939年初,周骏鸣提出了建立"游击根据地"的设想。他认为游击战不能只是打了就跑,必须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在他的建议下,新四军二师在淮北地区建立了多个游击区,这些区域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抗日根据地网络。

1940年,周骏鸣在参谋长的岗位上又有重要建树。他组织建立了一个情报网络,通过发动群众,收集日军动向。这个网络不仅为部队作战提供了准确情报,还多次破获日军的阴谋。特别是在枣庄战役中,正是由于掌握了准确情报,才能提前部署,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受重创。周骏鸣临危受命,负责重建新四军二师的参谋机构。他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参谋人员分散到各个部队,既保存了力量,又加强了基层部队的指挥能力。这一做法为新四军二师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抗战后期,周骏鸣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地雷战"战术。他指导部队利用简易地雷对付日军的运输车队,收到显著效果。仅在1944年下半年,就利用这一战术摧毁日军车辆数十辆,打乱了敌人的后勤补给系统。

到抗战胜利时,在周骏鸣任参谋长期间,新四军二师共计作战300余次,歼敌万余人,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战绩,充分证明了这位从红军团长到新四军参谋长的军事指挥才能。

五、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加紧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周骏鸣在新四军二师的岗位上,立即投入到准备应对国民党进攻的工作中。他首先对部队进行整编,将抗战时期积累的游击战经验与正规作战要求相结合,提高部队的正规化水平。

1946年春,国民党军队开始向淮北解放区推进。周骏鸣提出了"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他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在重要路段设置伏击圈,采取"小钩子"战术,逐步消耗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在宿县战役中,这一战术取得显著成效,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团。

1947年,周骏鸣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参谋长。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开始筹划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在孟良崮战役的准备阶段,他提出了重要的战术建议:利用地形优势,在孟良崮山区设置多重包围圈,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

在孟良崮战役中,周骏鸣负责制定具体作战计划。他根据敌军的活动规律,精确计算了敌军可能的行军路线和时间,为主力部队的运动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战役开始后,他又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部署,确保了战役的胜利进行。

1948年初,周骏鸣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双堆集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采用了一个独特的战术:让部分部队化装成国民党军队,混入敌军阵地。这些部队在关键时刻制造混乱,配合主力部队的进攻,最终一举攻克双堆集要塞。

随后的津浦路战役中,周骏鸣又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提出了"化整为零、分进合击"的战术,将大部队分成多个小分队,从不同方向渗透到敌后。这些小分队破坏铁路、切断交通,极大地影响了国民党军队的调动。

1949年初,在淮海战役的最后阶段,周骏鸣负责指挥一个重要战斗群。他采用"步坦协同"的战术,将步兵与坦克部队密切配合,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这次战斗共歼敌5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解放战争后期,周骏鸣还参与了渡江战役的指挥工作。他根据多年的军事经验,制定了详细的渡江方案。特别是在船只调配、登陆点选择等关键问题上,他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周骏鸣参与指挥了大小战役数十次,为华东战场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从红军时期积累的军事经验,通过新四军的实践,最终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特别是他善于根据不同时期的作战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展现出了一个军事指挥员的过人才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