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票据是指出票人依法签发的由自己或指示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即某些可以代替现金流通的有价证券。广义的票据泛指各种有价证券和凭证,如债券、股票、提单、国库券、发票等等。狭义的票据仅指以支付金钱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即出票人根据票据法签发的,由自己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有价证券。在我国,票据即汇票(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支票及本票(银行本票)的统称。票据一般是指商业上由出票人签发,无条件约定自己或委托他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持有人具有一定权力的凭证。属于票据的有:汇票、本票、支票、提单、存单、股票、债券等等。在罗马帝国时代,产生了票据的雏形。当时的“自笔证书”,与现代的票据相似。自笔证书由债务人作成后交债权人持有,债权人请求给付时,必先提示证书,当其获得付款时,须将证书返还债务人。本票的起源,应属12世纪意大利兑换商发行的“兑换证书”。当时,意大利贸易极盛,商人云集,货币兑换十分重要,兑换商不仅从事即时兑换货币业务,而且兼营汇款。甲地兑换商收受商人货币后,向商人签发兑换证书,商人持此证书,向兑换商在乙地的分店或者代理店请求支付款项,支取异地通用的货币。这种兑换证书,相当于现代的异地付款的本票,被认为是欧洲国家票据的起源。汇票的胚胎是12世纪中叶意大利兑换商发行的“付款委托书”。兑换商向其他商人发行异地付款证书时,附带一种付款委托证书,持证人请求付款时,必须同时向付款人提示两种证书,否则不予付款。13世纪以后,付款委托证书逐渐独立发生付款证书的效力,始脱胎而成汇票,发展至今。支票最早产生于荷兰,17世纪时传到英国,19世纪中叶后,再由英国传至法国、德国,逐渐被世界各国采用。根据票交所的定义:标准化则票据是指由存托机构归集承兑人等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票据,组建基础资产池,进行现金流重组后,以入池票据的兑付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的面向银行间市场的等分化、可交易的收益凭证。存托机构由上海票据交易所担任;标准化票据在上清所登记托管,在票交所或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
2016 年12 月8 日,上海票据交易所(简称票交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票据市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票据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票交所时代,并将由此开启中国票据市场发展的新征程。上海票据交易所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具备票据报价交易、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信息服务等功能,承担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再贴现操作等政策职能,是我国票据领域的登记托管中心、交易中心、创新发展中心、风险防控中心、数据信息研究中心。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为应对外部危机的冲击,国家推出了4 万亿元规模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票据市场由此开启了井喷式迅猛发展的历程。票据承兑、贴现和转贴现量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市场票据交易达到创纪录的102 万亿元。票据业务量的急速膨胀带来了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特别是一部分市场参与机构的放纵式无序扩张,使票据行业乱象滋生,票据市场的风险也因此快速积聚,甚至开始危及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因此,自2016 年开始,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对票据市场加强治理和整顿,这导致票据市场交易量开始快速减少,甚至呈现断崖式下跌。票据为中小企业短期债务融资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量巨大的金融市场工具,票据市场的剧烈震荡伴随着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几乎震撼了整个金融市场。我国在市场探索和央行酝酿决策的基础上,以上海票交所为核心的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开始构建,一系列新制度、新规则、新机制陆续推出,为票据市场由分散交易市场转变为场内公开交易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票据市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回望中国票据市场近4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展望票交所时代未来的发展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票据市场历经剧烈震荡之后,监管层目前正加速推进改革与创新。票据行业相关改革与创新,必将能够实现票据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彻底重构。这场荡涤票据市场痼疾、触及从业者灵魂、重塑行业竞争规则的变革与创新,完全可以被称为票据市场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场革命将对中国票据市场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上海票交所的正式上线和运行,为票据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平台基础,建立了规则体系,这一新市场的特征体现为五个“新”——新平台、新规则、新主体、新功能、新模式。这既体现了我国对票据业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票据市场努力的方向,其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票据交易分散、割裂和无序的状态,建设规范、统一和公开的全国性票据交易平台,构建完善的基础交易制度,以承载票据市场未来发展的历史重任。
作为标准化短期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与交易的公开市场,新票据市场是一个与现有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并列的标准化债务金融子市场。其发展与变革将深刻影响中国利率形成机制与结构、宏观货币政策传导、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运用,以及实体经济服务等,并由此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在微观上,对市场参与主体,特别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言,这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其票据业务经营行为,防范票据交易与业务运行风险,提高票据交易及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为金融机构梳理和优化票据业务制度和流程,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和职能分工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这也必然推进其他市场参与机构的转型与创新发展,原有市场中介机构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向具有更加清晰市场功能定位的参与者转型。原有票据中介转型的方向就是持牌化金融中介机构,发挥其积极功能,抑制其消极作用。将票据中介服务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实行牌照化管理,其管理方式完全可以借鉴保险等其他金融子行业的监管经验,将票据中介纳入统一的监管范畴,以促进其良性有序发展。此外,引入新兴票据中介服务机构,一是应在票据一级市场设立票据咨询服务商,协助票据融资企业开发票据服务需求,支持企业更好地利用票据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二是在票据二级市场设立经纪商,促进票据市场的专业交易,为非专业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以及接受客户指令代理票据投资等。同时,包括票据评级机构、增信机构和经纪机构在内的其他中介组织也应陆续引入市场,以不断完善市场的各种基础功能。监管机构、票据交易所和行业自律组织应为这两类机构设立准入标准、展业规则,以及违规惩罚和行业退出机制。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应为这些机构展业提供标准与支持,同时严禁非持牌机构违规进入票据产业链,由此规范票据市场业务链条,重塑票据中介服务产业链,以根除产生市场乱象的源头。
基于票据市场的核心功能定位和未来发展目标,重构中国票据市场,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必然趋势。上海票交所的成立带来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信息化票据交易平台;二是开启了票据及其交易过程的全面电子化和数字化进程。围绕这两大变化,票据市场参与者的扩容与多样化,交易规则与操作方式的升级与优化,以及票据产品及衍生工具的创新与迭代,都将以此为基础全面展开。
展望未来,人类正在经历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与变革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世界正在迈入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随着新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业也处在即将出现重大变革的前期,票据数字化及其创新发展正迅速成为显著趋势。区块链是近些年崛起的新技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金融应用日渐盛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也正在被深入探索和积极尝试。票据是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并按照规定的固定形式,制成的显示有支付金钱义务的凭证。票据在自身特性、交易特点、监管要求等方面与区块链技术存在高度契合性。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能够让区块链中的参与者在无须相互认识和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一个统一的账本系统确保资金和信息安全。因此,这使票据业务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一个可信的交易环境,避免信息的互相割裂和风险事件的发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票据业务实现数字化转型。基于对数字票据及其交易特点的分析,依托区块链技术,以智能合约为载体构建数字票据技术基础设施正日益受到重视。每张数字票据,都是一段包含票据业务逻辑的程序代码,包含对应的票据数据信息,这些运行在区块链上的数字票据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和自维护的业务处理能力,可支持票据承兑、背书转让、贴现、转贴现、兑付等一系列核心业务类型,各种业务规则可通过智能合约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票据作为一种有价凭证,其在流转传递中一直需要隐藏的“第三方”角色来确保交易双方的安全可靠。比如,在电子票据交易中,交易双方其实通过了央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信息交互和认证;纸质票据交易中,交易双方信任的第三方识别票据实物的真伪性。但是,在借助区块链技术下,既不需要第三方对交易双方价值传递的信息做监督和验证,也不需要特定的实物作为连接双方取得信任的证明,实现了价值在点对点之间的“无形”传递。另外,在实际的票据市场交易中,经常会有票据中介这一角色利用信息差撮合,很多票据案件都与非法中介的参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票据在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交易后,票据中介的既有角色将被消除,票据中介将探索新的参与角色,以新的身份进行重新定位和规范。这有利于票据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的票据市场在信息交流上更多的是单对单,即使通过即时通信工具的群组方式,也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时效性差。通过区块链的信息记载和回溯,易于建立基于关键字或其他智能方式的信息检索和提醒,提升信息的有效性,并可借助其开放性的优势让信息更加快速地传导至需求者,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由于区块链不需要中心化的服务器,这对现有的系统开发模式形成极大优化,一旦需要进行系统优化或变更,不需要通过需求—代码—测试—投产—验证等多个环节的时间跨度,对于现在依赖系统来办理业务的票据体系来说是重大优势。区块链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变现行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行政干预,让经营的决策更简单、直接和有效,从而提高了整个票据市场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票据市场的操作模式众多,监管机构只能通过现场审核的方式来进行监管,对业务模式和流转缺乏全流程的快速审查和调阅手段。借助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为更好服务中小企业融资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于6月28日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自2020年7月28日起实施。《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当日,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标准化票据信息披露规则》和《标准化票据基础资产托管结算规则》等配套细则。7月30日,《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的首批14单标准化票据创设成功,创设规模为12.13亿元,基础资产均为未贴现票据,并以商业承兑汇票为主,其中1单基础资产为供应链票据。首批标准化票据为40余家持票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融资利率2.20%-4.35%,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覆盖制造、纺织、建筑、煤炭、钢铁、金属、化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贸批发等行业。存托机构包括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商业银行,以及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平安证券等证券公司。同时,为丰富中国信用债指数产品体系,并向市场参与者提供标准化票据价格指标工具,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清算所)已于2020年10月9日正式向市场发布上海清算所标准化票据指数系列。
票据市场近40年的跌宕成长与发展代表了中国金融业由弱小到壮大,由单一到体系化,由无序到规范的发展历程。我们相信,随着票据新时代的开启,历经波折的中国票据市场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