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清朝历史杂谈30-会晤结束后,乾隆写了一首诗,而马戛尔尼使团看到了最透彻的清朝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40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2 分钟)
首先,省愚给大家带来一首诗:
博都雅昔修职贡,英咭唎今效荩诚。
竖亥横章输近步,祖功宗德逮遥瀛。
视如常却心嘉笃,不贵异听物诩精。
怀远薄来而厚往,衷深保泰以持盈。
——弘历《红毛英咭唎国王差使臣吗嘎尔呢贡至诗以志事》
大家看上面这首诗,读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呢?首先解释几个名词,博都雅就是葡萄牙,所谓英咭唎就是英吉利。这首诗的作者不是别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佟十全老人家-弘历,当然,他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称呼-乾隆帝。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68087cd450d6bb4808184fa95e7484c.png)
乾隆油画像,应该与其本人无异
公元1793年,走了接近一年行程的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清朝,面见了当时虚岁83岁的弘历。显然,从弘历写的这首诗来看,他内心十分满足所谓的“四夷朝拜”的盛世景象,那么这一次渔猎民族入主中原后与海洋文明国王特使之间最直接的接触,到底擦出了什么样的火花呢?今日,鄙人用简单的4000字为大家讲述这里面故事。
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这场会晤过后,奠定了满清挨打一百多年的基础。
·以贺寿为名出发
公元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正式任命曾出使俄国并担任过印度孟加拉长官的乔治·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司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由朴次茅斯港出使满清
然而实际上,1711年9月25日出生的乾隆帝,当时已经过了81周岁。
这个使团还是按照计划出发了,这是西欧国家首次向清朝派出正式使节,所以这一次会晤,不同于过往的传教士来华。使团随员8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700名水手,使团所携“贡品”,约值15,000余英镑,内有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俱为用心选购,以表示英国理解的世界。
英国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
·到达后单膝下跪
那这礼俗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三跪九叩。
1793年6月19日,走了差不多九个月的使团船队抵达广州,随后使团经舟山和大沽一路北上。乾隆对第一个英国“朝贡”使团因为倾慕天朝并前来恭贺他的寿辰,感到十分欣慰,于7月24日和8月1日两次发出上谕,下令要体面地、不卑不亢地接待该使团,以显示天朝的怀柔之恩。
但后来乾隆帝对马戛尔尼自称“钦差”感到不悦,于8月6日下旨,按照礼仪马戛尔尼应该称“贡使”。使团在天津受到热情款待,一众车马装载着600箱礼品,浩浩荡荡地运往北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80395134ea8568044156a5c3dd5c58d.png)
一幅漫画反映当时的景象
虽然马戛尔尼的座船上被插上“英咭唎贡使”字样的小旗,但他却决定不作抗议。8月,马戛尔尼一行抵达北京。马戛尔尼在颐和园下榻5天之久,随后于9月2日前往北京以北约一百英里处、长城外的热河,乾隆帝正在那里避暑。
当乾隆帝听到马戛尔尼不愿行磕头礼的消息时,他不免感到不悦。8月14日,乾隆发出上谕,宣称所有到天朝进贡者都要行三跪九叩之礼,即便国王亲自到访,也一律行此礼。后来,英国使团有条件地答应,条件为将来中国派使团到伦敦时亦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官员向使团所带来的英王画像行跪拜礼,但清廷官员拒绝接受。最后,乾隆帝在情绪颇佳时做出了让步,同意马戛尔尼在觐见时如其向英王般单膝下跪,但免去吻手礼。
从这里可以看出,双方根深蒂固的观念已经形成了较大的思维偏差,一场碰撞势必难以避免了。
·见面后互相不爽
当年的9月14日,乾隆正式接见使团。马戛尔尼与斯当东盛装出席,他们行了事先谈妥的修订礼仪——单膝下跪——尽管日后中国方面的记载毫无根据地称,马戛尔尼在皇上驾临之际惶恐万状,“身不由己地双膝跪下”。行礼过后,马戛尔尼亲手将英国国王的国书呈递给乾隆。
很明显,此处关于见面的礼仪问题,满清决定在心里先赢一次,不管你怎么做,我按照我的意愿记载便是。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62b87eee41927902fe6ad0edde7aaa.png)
马戛尔尼,其实他的名字现在一般翻译为麦卡特尼
随后,英国使团向清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对于英国人在大型礼物上的摆谱,清廷工匠、官员认为天球、地球之类的与清宫所陈列者并无差别,而装饰反而不如中国,玻璃挂灯也与圆明园中者无异,所谓需要专人装配的钟表,其方法“并无早前所宣称般奇巧”,和北京城内钟表匠的作法相同。
乾隆在看到礼物之后,觉得英使不过是夸大其词,因为“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马戛尔尼本人也惊叹清朝宫中的物品不输于访华团从英国送来的礼物。
·全部驳斥
十天后的9月26日,使团返回北京。
此刻已经筋疲力尽的马戛尔尼正饱受风湿病痛的折磨,他再三试图与军机大臣和珅就拓展商务和交换使节等事宜开始谈判,和珅起初不作答复,后来他含糊地指出,英国使节应该将其写成备忘录呈上。马戛尔尼随即在10月3日以英王陛下的名义呈送了一份照会,请求:
1.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和天津;
2.依照俄罗斯人之先例,允许英商在北京设立货栈,以销售货物;
3.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座小岛供英商居住、存货和停泊船只;
4.在广州附近指定一小块地供英商居住,并允许其自由来往广州和澳门;
5.取消或降低广州与澳门之间的关税;
6.明确订定并公开英商应缴的税额,不另加征收。
其后,军机大臣和珅将乾隆皇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敕书和礼物发给马戛尔尼,含有逐客之意。很明显,此刻便是在下逐客令了。
敕谕的措辞全是上国口吻。乾隆皇帝在第一份日期为10月3日的敕谕中宣称,虽然中国甚为嘉许英国“倾心向化”、遣使前来的恭顺之诚,但无法满足英方派代表来北京居住的请求,理由是“与天朝礼制不合”;并在结尾傲慢地声称:“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而在另一份单独给英王的敕书中,乾隆帝驳回了马戛尔尼的全部六项请求,称这些请求是不可行的且不会产生什么好的结果。节录如下: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今尔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最后,乾隆告诫英王,如果英船驶至浙江、天津,清朝必定驱逐。
·带回去的珍贵资料
清廷急于让马戛尔尼使团在10月9日前离开北京。很明显,双方对于外交的认知完全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使团离开北京后,经京杭大运河往杭州等地参观。在游历了中国东部之后,11月9日,使团抵达杭州,12月9日抵达广州,两广总督觉罗长麟在广州送行。之后,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于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
“ 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
这次旅程耗费了英国人78522英镑,或者说,这场耗费巨资的使命,以彻底失败告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d74aef640879e596bcccdf0ef0b37b.png)
漫画,单膝跪地
不过,马戛尔尼在中国五个多月,接触不少中央、地方官员,见闻了不少军事、社会实情,深感中国人的知识浅陋,官吏贪污,人民困苦,武备废弛,一切虚有其表。马戛尔尼和他的随从团员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清朝的珍贵资料。随同使团出访的画家威廉·亚历山大,也留下许多18世纪中国的纪录。
马戛尔尼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准过低导致的。对于中国,马戛尔尼得出结论称,清朝“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马戛尔尼同时指出:
“ 清政府的政策跟自负有关,它想凌驾于各国之上,但目光如豆,只知道防止人民智力进步……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为半野蛮人。
·南辕北辙
马戛尔尼使团归国后,乾隆皇帝又传国书给英王乔治三世,更加深入地解释了中国拒绝马加尔尼一系列通商请求的原因。但这封信仍将英国人视之为“外夷”,而其最后一句话命令英王“凛遵毋忽”,更把英国当成了中国藩属。两年后,英王乔治三世致信乾隆皇帝说,希望“相依相交,公平恩待”,乾隆皇帝的回答是要他“益利尽诚,永承恩眷”,可见中英双方在外交观念上南辕北辙。
当然,几十年后,英国还有一次与嘉庆帝之间也并不愉快的阿美士德使团访问清朝的记录。
阿美士德被带至圆明园宫门附近,仍拒行三跪九叩之礼;嘉庆皇帝认为“我大清为天下共主,岂能如此侮慢倨傲?”随即,嘉庆立即下令将阿美士德使团驱逐出国。
随着马戛尔尼与阿美士德两次旨在和平谈判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英国既不能放弃对华贸易,也无法服从中国的对待,只剩下武力改变现状的选择。结果,中英两国的外交冲突愈演愈烈,为鸦片战争埋下伏线。
·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代研究指出,虽然信中表现出妄自尊大的一面,但往往断章独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证明清朝“闭关锁国”。另外,清廷限制英国只能在广州一口通商,是为了防止澳门被霸占的情况重演,一些国家仍然可到四口通商。
值得一提的是,马戛尔尼的日记中写到:
“清朝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清朝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清朝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
马戛尔尼的日记中还有以下记载:“清朝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又称:“满清政府的行政机制和权力是如此的有组织和高效,有条件能够迅即排除万难,创造任何成就。”
美国东亚史学家欧立德指出,乾隆不仅熟悉西方地理,同时也清楚欧洲法、俄两国内部的情势,他认为乾隆是故意展现他对远方的英国感到兴致缺缺,因为在当时清朝整体来说是一个和平且富有的国家,乾隆皇帝一方面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似乎也没有迫切的需要去了解西方。
越是了解,就越是要关上大门,其实这种事情似乎并不见怪。
清朝政府也认识到英国在印度与广州的势力,只是受限于不同语言的信息在中译上的整合有困难,以及清朝边疆政策较为分权化的限制等等,因此清朝对英国的认识仍属有限,但并非如过去所想的对外界一无所知。
后来不久后发声的故事,大家或许都已经知晓了,炮火连天的呼喊声中,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彻底碰撞,最终开启了挨打近百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