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号烈属证:张学良机要秘书,邓小平承诺其女儿有事来找我

南玖卿 2024-01-31 13:05:34

1977年,伍修权行色匆匆的来到邓小平家中:“我今天给你带来了一位客人。”

随机,一名三十岁出头的女子被领到邓小平面前,邓小平细细打量之后,感慨万千:“长得真像你的父亲啊!”

不曾想,邓小平稀松平常的一句话,却惹的面前的女子神情悲拗,忍不住当场哭起来,伍修权连忙上前安慰,邓小平却说:“让她哭吧!”

这位女子究竟是什么身份?她为什么一提到父亲就那么难过,这里面是否有什么隐情呢?

一、身世疑云

故事的始末还要从1951年春天,兰州市政府敲锣打鼓的往家里送来的一张烈士证说起。

当时的高锦明放学回家时,发现家门口被人围了个水泄不通,穿过看热闹的人群,她发现自家院子里多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革命烈属”的字样,父亲高克明正在房子里往墙上钉钉子,桌子上的小本本上写着: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第00001号丛德滋等字样。

高锦明心里疑惑不解,这位烈属跟家里是什么关系,没听说有这么一位亲戚啊!当天晚上,还不等她问,母亲王竹青就将她和弟弟高锦茂叫到一处,袒露真相,原来父亲高克明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生父正是烈属证上的丛德滋。

还来不及消化自己身世突如其来的变化,母亲王竹青又说道:“现在真相大白,也没必要在隐瞒,以后你和弟弟德名字还是改过来吧!你叫丛丹,弟弟叫丛甘,这名字是你父亲丛德滋亲自为你们取得。”

自此之后,家里的六个孩子,总共有了两种姓氏。“半大的小子,吃穷老子。”家里孩子众多,父亲高克明身体也开始走下坡,积压已久的肺病再次复发,身边离不开人,母亲王竹青只好辞职在家贴身照顾继父高克明。自此,这个八口之家彻底断了收入来源。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里雪上加霜,丛丹一家面临着揭不开锅的宭境。

而此时,远在北京的“苏区五老”之一谢觉哉通过多方打听,得知丛德滋的家属在兰州后,谢老第一时间就写信询问王竹青孩子是否安好,末了,还特意嘱咐,一定要给自己寄一张孩子的照片。

王竹青收到谢老的信时,感动的无以复加,字里行间全是对两个孩子的挂念,尽管谢老询问孩子是否安好,但秉着艰苦朴素的品质,王竹青报喜不报忧,并为谢老寄去一张孩子的照片。

不曾想,细心的谢老,还是从照片里面破旧的衣物,开裂的鞋子上发现端倪,知道孩子连双御寒的鞋都没有时,谢老心头一阵难受,亲自为甘肃省政厅写信说明情况,希望兰州政府能为烈士遗孤的生活做个保障。

得到消息后,甘肃省政厅立马将丛德滋的坟墓签到烈士陵园,并为王竹青安排了文教委员会的工作,每个月都有80多元的工资,丛丹、丛甘姐弟每月也都有一定数量的伙食补助,一家人的生活在政府的帮助下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父亲丛德滋在丛丹年仅三岁的时候就已经里她而去,对于父亲,丛丹只能丛母亲的只言片语里了解个大概,这些年,继父高克明对姐弟俩视如己出,原以为日子一直会这么平静的过下去,直到后来,有人污蔑父亲丛德滋是“特务”,关于父亲丛德滋的一切,更加详细的被逐一挖掘。

二、张学良的机要秘书

1910年10月,丛德滋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他在凤城第二师范学校上学时,就已经投身于革命。

1933年,丛德滋大学毕业,被介绍到张学良的东北军,国民党北平分会政训处工作。

1934年,蒋介石发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对政策。蒋介石唯恐张学良的东北军生变,借故将东北军调到湖北,打击鄂豫皖一带的红军,东北军因为远离故土,生理、心理各方面极度不适,一度萎靡不振,丛德滋写信给张学良,希望他不在奉行蒋介石内战策略,“枪口对外,一致抗日侵略者。”

为了揭露蒋介石倒行逆施,制造内战的丑恶行径,丛德滋开始不断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东北军内部反对内战的情绪越来越高,丛德滋的行为被蒋介石安插在东北军中德亲信盯上,很快,丛德滋便因为“共党嫌疑分子”给抓了起来,这是他第一次入狱。

被捕之后,丛德滋随身的东西也被翻出来,张学良在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笔记本里看到丛德滋记录了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张学良认为他年少轻狂,恃才傲物,但丛德滋字里行间的爱国情怀也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年9月,在张学良的亲自交涉下,丛德滋被释放出狱,并进入东北剿匪司令部,担任总部办公厅秘书,负责机要工作,张学良还经常与他一起谈论一些事情,自此,丛德滋正式迈进了张学良的核心圈子,更是在后面的皖南事变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随着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剿灭陕甘宁根据地,丛德滋也跟随队伍来到西北,在他的主导下,一个名为《西北向报》的月刊正是创建,丛德滋担任主编,该月刊主要号召共同抗日,反对内战,团结了一大批爱国人士。

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连续发表二十多篇激发抗日的文章,鼓舞了西北人民的斗志,对积极引导东北将士们的抗日斗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安事变”当夜,陕西《西京日报》更名为《解放日报》,丛德滋任总编辑,《解放日报》是最早刊发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德事件已经“张、杨”德“八项主张”。

西安事变后,在周总理带领中共代表团来西安时,丛德滋还负责了特种宣传工作。

1937年2月,国民党军进入西安,东北军被彻底分散瓦解,《解放日报》停刊,张学良也自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软禁生涯。

张学良和东北军的结局让丛德滋心灰意冷,他主动脱离东北军,辗转来到山西继续从事抗日工作,与当地的八路军取得联系,并在此结识了邓小平、杨立三等人,也在这里结识了一生的挚爱,王竹青,并与之结为伴侣。

三、情报工作生涯

1937年年底,丛德滋在林伯渠的介绍下,领命前往兰州,1938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央军委情报处驻甘肃特派员。

在兰州办事处谢觉哉以及武修权的领导下,丛德滋开始从事兰州的工作,首先,他立马拾起了老本行, 成为“民众通讯社”的社长,借着这层身份做掩护,为了获取更多的情报,他又让自己的女儿认了昔日在东北军中的上司增扩情为干爹,再从增扩情那里谋取到职位。

增扩情是蒋介石亲自安插在东北军中的,西安事变后,他一度怀疑增扩情有叛变之嫌,增扩情就这样被下了大狱,后来胡宗南得知此事后,出面说情,增扩亲这才重返自由,加入胡宗南的第八战区,担任政治部主任。

而丛德滋在明面上为自己谋取的正是增扩情的秘书一职。丛德滋在第八战区潜伏了三年之久,收集了不少关于第八战区的资料。

皖南事变后,兰州城中的地下中共党员成了国民党的重点抓捕对象,在此期间,上司增扩情也曾找丛德滋严肃谈话,丛德滋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泄露,但他还是选择继续留在增扩情身边,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挖取更多的情报。

1941年1月20日,王竹青生日这天,王竹青向往常一样做好饭菜,丛德滋则为妻子精心准备了时下流行的旗袍,准备为妻子庆生。然而,增扩情的一封请柬注定他无法陪妻子过完这个生日,一去不返,丛德滋被秘密逮捕了。

对此,丛德滋早有预感,前段时间,上司增扩情多次找自己谈话,态度时好时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时间不多了,出门的时候,给妻子王竹青嘱咐道:“我若是晚上八点还没回来,那多半是已经下狱了,你要有心里准备。”

如他所料,当天晚上丛德滋被捕,被捕之后,组织积极营救,甚至动用了张学良将军的私章,张学良的老师莫德惠也派人前往重庆说情,却依旧于事无补。

丛德滋被关入兰州大沙沟郊外秘密监狱的一口井中,高烧不退,1942年4月19日,丛德滋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喝下了惨毒的洗菜水,毒发身亡。

丛德滋死后,他的尸身被敌人仍在白塔山下面的一个破窑洞里,我党人士冒着被敌人监视,暴露身份的危险,将他的尸身装殓、安葬在兰州“五省义地”坟场。

解放后,丛德滋的坟墓被迁往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

丛德滋牺牲后,王竹青和丛丹姐弟被当作共党家属,驱逐出兰州,再地下党同志高克明的护送下,一路辗转到了陕西,1943年,高克明、王竹青结为夫妇,一家人再陕西一直生活到解放前。

四、一路北上,与邓小平会面

丛丹通过四处探查,对自己父亲的生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想为被打上“特务”名号的父亲正名。

1977年10月,丛丹四处借路费,专程来到北京,最先见到的是父亲昔日的领导伍修权,伍老将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说是要带丛丹去见一个人,随后,丛丹再伍老的指引下,来到一处静谧的四合院。

在这里她见到慈眉善目、穿着白色短袖的邓小平,在丛丹的忐忑中,邓小平笑着打量了一番之后,颇为怀念的说道:“和你父亲长得太像了。”

短短一句话,却让专程北上来找他的丛丹瞬间失了眼眶,她哭的悲拗委屈。伍老连忙上前安慰,邓小平却说:“别劝,就让孩子哭个痛快吧。”

邓小平同志早在1937年,丛德滋入党之前就已经与之结识,“八一三”事变后,丛德滋在山西从事抗日工作的时候,在八路军总部认识了邓小平,邓小平不仅在这次见面中,仔细询问了丛丹的生活现状,还给丛丹讲述了不少自己的生平事迹,以鼓励她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勇敢面对。

丛丹走的时候,邓小平特意为丛丹留下自己的地址,告诉她,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邓伯伯。虽然这是丛丹与邓小平唯一的一次碰面,但丛丹一直记得那个温柔,慈眉善目的邓伯伯。

至于丛德滋的烈士编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1950年冬天,中央开始逐步落实烈士家属的政治待遇等问题,谢觉哉当时想到丛德滋,第一时间上报到毛主席那里,于是就有了00001烈属的编号。

丛德滋年仅32岁时就已经为革命事业献身,从后来增扩情的叙述来看,丛德滋明明已经感知到自己有危险,他是有足够的时间撤离的,但是为了收集更多的情报,为了给组织提供更多的可用信息,他在身份即将暴露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潜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结语

丛德滋的名字在西安事变的时候,就已经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然而,在整个民族争取独立自由的抗争中,又有多少英魂埋骨他乡,为民族大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却致死连座坟茔都没有。

又有多少人在执行任务,抗日敌寇的时候,已经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可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直面死亡,坚定的选择了牺牲自我,舍身取义。

正是因为有无数英雄烈士前赴后继的奋斗,才铸就了今天的锦绣华夏。

先辈们在战火泥泞中负重前行,才有了今天的红旗飞扬,春风醉人,勿忘历史,永远铭记、怀念那些为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牺牲的先辈,是每一个华夏子孙都应该做的事情。

2 阅读:606

南玖卿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