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年前的今天即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申时,咸丰帝的定陵动工兴建。承修大臣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彭蕴章,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柏葰,礼部尚书瑞麟,兵部尚书全庆,户部左侍郎基溥 ,共七人。这在清朝陵寝中,承修大臣的班子最为强大,不仅人数最多,而且有两位亲王。后来承修大臣进行了调整。
咸丰帝即位后就派大臣在东陵和西陵两地相度他的万年吉地,哪个地方的风水好就用哪里,“昭穆相建”之说不再提起。而且咸丰帝到东陵和西陵多处备选吉地进行验看。最后选定在了东陵界内的平安峪。于咸丰九年四月十三日申时动工营建。于同治四年几月建成。当年的九月二十二日咸丰帝和孝德皇后就葬入了定陵地宫。
定陵总体在沿用祖陵规制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效仿了慕陵,如裁减了圣德神功碑亭、二柱门,后院变窄;地宫内不雕刻经文佛像,地宫下设龙须沟、地宫顶为蓑衣顶等。
同时定陵也有自己的独创。按传统做法,隆恩殿及殿前的月台周围环绕石栏杆,慕陵则完全取消了石栏杆。定陵采取了二者兼顾的做法,只在月台的东西南三面设石栏杆,隆恩殿的两侧及后面则不设石栏杆。另外一点是,定陵方城前的月台和礓䃰两侧增设石栏杆,既增加了安全感,又起到了美化作用。由于礓擦又高又陡,上下颇觉吃力,于是把礓擦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用叠落月台相连。上下时,可以在叠落月台上稍事休息,恢复体力。定陵地宫下的龙须沟,其出水口既未设在陵院外两侧的马槽沟内侧泊岸上,也未设在陵寝门前的玉带河北侧的泊岸上,而是设在了方城前两侧的玉带河的泊岸上,这些都是定陵的独创。尽管营建定陵使用了宝华峪陵寝的大量旧料,仍用白银3134547.122两 。
定陵神路与孝陵神路相接,在清东陵诸陵神路中,神路之长仅次于孝陵,居于第二位。定陵神路每侧栽植仪树九行,共有仪树12461株 。
定陵规制对后世清陵的影响很大,同治帝的惠陵就是仿照定陵规制建的,只是未建石像生,神路未与孝陵神路相接。光绪帝的崇陵又是仿照惠陵建的。从这两座陵上都可以看到定陵的影子。所以说,定陵规制是承前启后的,在清陵制度的发展史上,定陵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
定陵地宫只葬了咸丰帝和孝德显皇后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