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说到的,甄士隐和贾雨村。作者暗示我们,他把真事隐去,以下内容都谁说的呢?贾雨村说的,叫“贾雨村言”,实际上通这个谐音,“假语村言”。村言就是我们常说的民间传说,这个“村”有粗俗的意思。第一回涉及这两个人物,曹雪芹用人名儿已经暗示给读者,后面的故事真实背景,我都已经把它隐瞒起来了。我这一篇书你都当假话,当一些粗野的故事,当粗野的传说来看待吧,不要当真事儿,不要在我这追求真实的东西。这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曹雪芹经常把一些真实的描写里兑一些假的,让它变得不真实。实际上,通篇的故事用我们今天文学语言来讲是很现实主义的小说,不是神话故事,也不是虚幻小说,他写的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但是他有意在贴近生活当中兑上点儿假的东西、不真实的东西,为的就是“真事隐”,为了让你不要把这个事儿当真事儿看。虽然写的非常的写实,但是你一定不要当真事儿看,你当假话看吧。所以红楼梦在前面,“通灵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明确地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前面两回已经充分地告诉你这不是真事儿了,你不要当真的去研究。所以我才认为去考证红楼梦中的人物背景、故事原型是谁,这不符合曹雪芹的意思,这个研究思路是错误的。 那么类似这样的隐语在«红楼梦»里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前几回涉及的人物,几乎都要按谐音去理解。前两回涉及的小人物,后面都没有提到的那一些,基本都得按谐音去理解。那个谐音就说明问题了。比如说甄士隐没有儿子,只有一女,小名儿叫英莲,实际谐音就是“应怜”。前两回所有的人物都要从谐音去理解,然后就能看出问题了,对人物要体现什么,要说明什么,就能理解上去了。我这是举个例子。英莲这个人物在后面还出现过,就是薛家那个丫头,后来被薛蟠收为妾的香菱,实际上换汤不换药,香菱,菱角的菱,在方言里还是“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