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何时失去出海口?】 清朝前期和清朝中期,黑龙江省(时为黑龙江将军辖地)和吉林省(时为吉林将军辖地)曾拥有漫长额海岸线,尤其是吉林省,不仅拥有中国最长的海岸线,还曾管辖中国最大的岛屿库页岛。不过这一切在清朝咸丰年间发生了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的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值得一提的是,此条约由当时的中国地方官员私下与俄方签订,清朝政府最初不知情,随后采取了不承认该条约的态度。但是最终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承认了该条约的有效性。《瑷珲条约》不仅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还让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失去了漫长的海岸线和所有出海口,也失去了最大的岛屿库页岛;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1860年,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的全部内容得到确认,乌苏里江以东原本中、俄共管的地区被正式割让给俄国。 至此两省沦为内陆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