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郭沫若迎娶张琼华,新婚之夜,郭沫若见妻子太丑,掉头就走。突然,张琼华近乎哀求地说:“求求你,给我一个孩子…” 1911年,在外读书的郭沫若突然收到一封家书。 父亲在信上是这样描述的,家里为你定了一门亲事,女方名叫张琼华,读过书、天足、容貌也不错。 此时,已经接受新思想教育的郭沫若并不想接受封建包办婚姻,可是看到父亲在信中的描述后,他觉得可接受。 1912年,趁着过年回家的时间,郭沫若迎娶了张琼华。 新娘刚下轿子,郭沫若的心就凉了半截,原来他看到张琼华并不是天足,那是一双三寸金莲。 此时的郭沫若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张琼华的颜值上。 夜晚,宾客散去,张琼华留在新房里等待着郭沫若。 郭沫若心急火燎地来到新房又掀开了张琼华的红盖头。 可仅一秒钟,他脸上的笑容就凝固了,随后掉头就要走。 张琼华知道,郭沫若这是对自己不满意,她仿佛看到了余生。 那一瞬间,张琼华鼓起勇气,近乎哀求地对郭沫若说:“求求你,给我一个孩子!” 可郭沫若却执意离开,张琼华哭了一夜,五天后,郭沫若以求学为由,离开了家,此后24年没有归来。 这二十多年,郭沫若先后有了两任妻子,有了十几个孩子,他的生活惬意而潇洒。 最苦的还是张琼华,留在郭家做媳妇,每天独守空房还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公婆,保持家务,她内心的痛苦无人可诉说。 郭沫若留在家里的笔墨纸砚成了她精神的寄托,她每天晚上都要擦拭、抚摸一遍,仿佛那些东西都是“郭沫若”。 郭沫若再次回到故乡,张琼华已经韶华不再,她隔着人群看他一眼。 那个西装革履的男子和她明明拜过堂,却又如此陌生。 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郭沫若当着所有族人的面给张琼华深鞠一躬,张琼华只说:“我不怪你!” 24年的等待和蹉跎岁月,又哪里是一个鞠躬可以弥补的,但是张琼华知道,结局已定,她无力去改变什么。 郭沫若的父母去世后,张琼华就守着老宅度日,哪怕日子清贫她也没有求助郭沫若,她不想成为他的负担。 可是她记得郭沫若爱吃家乡菜,都给他邮寄家乡的特产和自己腌制的萝卜干。 郭沫若从来不认为张琼华是自己的妻子,可张琼华却把郭沫若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这就是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