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对“仁”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仁”可以将作“人”的理解涵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对“仁”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仁”可以将作“人”的理解涵盖进来。按照古人的解释,“仁”字,从造字法上来讲,是人加个二,“人二”就是“二人”、两个人,也就是人与人。因此,什么是仁?就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人相处的方法。人与人,用我们今天的概念说,就是人际关系,那么“仁”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人吗? 从今天的角度思考,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亲属关系,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第二种是朋友关系,或者说社会关系,其特点是平等交往,大家平辈论交。第三种,用古人的话叫君臣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有子这段话就是在论述如何搞好这三种人际关系的。 怎样处理好亲属关系?儒家提出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孝,一个是悌。孝是孝顺父母,就是对父母的爱;悌是恭敬兄长,就是对兄弟姐妹的爱。能做到孝,就能理顺纵向的亲属关系,或者用社会学的术语,理顺代际关系,就是理顺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能做到悌,也就理顺了平辈之间的关系。理解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再理顺平辈之间的关系,这不就理顺所有的亲属关系了吗?可以说,儒家是要靠着孝悌二字理顺所有的亲属关系。 在理顺亲属关系之后,将孝悌的精神再向家庭之外拓展。孝是对自己老人的爱,由此拓展开去,也包括对所有老人的爱,这也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也爱别人的老人、所有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所有的孩子。悌是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爱,由此拓展开去,爱所有的平辈人。对所有的年长的、年幼的以及与自己同龄的人都充满爱,基本上也就理顺了你的社会关系。 还有上下级关系呢?所以有子说,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很少会和上级对着干,不喜欢和上级对着干却喜欢作乱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的精神拓展到社会关系中,这个人绝不会是一个犯上作乱的人,他的上下级关系基本也就是搞定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二字,所谓仁,“仁者爱人”,就是指对他人的爱。能够本着对他人的爱为出发点,你就可以理顺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所有的人际关系,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作人就非常成功了。因此我觉得,作“仁”字是可以将作“人”字的内涵包括进来的。